????采寫:記者 羅麗思 ????攝影:記者 麥朝樞 ????1949年11月25日,梧州解放。1950年1月1日,梧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成立后的梧州,全市人民在梧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根據自身實際與特點,描繪發展藍圖,朝著建設“大梧州”的發展規劃奮發圖強,著力建成現代化的大梧州。 ????而今,經過60多年的自強不息、科學發展,昔日的嶺南古城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巧抓機遇,經濟提速,一躍成為西江黃金水道上向東開放的龍頭城市和桂東南城鎮群的核心城市,獲得“中國最具開發潛力十佳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嶺南古都,正風生水起,千帆競發。 ?????行政中心西移 拓展城市框架 ????今年已近七旬的吳華剛是一名退休教師,與家人在河東老城區住了幾十年的他,與不少“老梧州”一樣,在他們的印象中,過去人們口中的“梧州”,僅僅是指河東居民區這一片彈丸之地。“80年代以前,河西片區還是一片荒涼,放眼望去都是大大小小的魚塘和菜地。因此,才有了‘寧要河東一張床,不要河西一套房’的說法。”吳華剛回憶,當時的河東居住條件也談不上好,老屋殘舊,采光通風條件差,一家大小擠在只有10幾平方米的屋里,僅放得下一張床和一兩件小家具。“最為不便的是集體公共廚房,一層樓只有一個沖涼房和衛生間,由于住戶眾多,你只能提早等位沖涼。住在里面,講話不能太大聲,否則會吵到隔壁鄰居。”想起以前居住的小屋,他感慨連連。 ????而這些留存在許多“老梧州”心目中的河東、河西印象,在梧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大梧州”的發展思路后迭代。 ????說到建設“大梧州”,其實早在20世紀40年代,梧州人就曾提出這一發展規劃。據《梧州年鑒2016》記載,民國34年 (1945年) 邱致中編制的《大梧州地方自治實驗市建設計劃草案》,提出把梧州建成“地方自治實驗市”的規劃設想,對城市規劃、公共設施等各方面作了較為具體全面的設計。“但這一規劃未能實現。”梧州市志辦原主任陳金源介紹,半個世紀后,90年代初,梧州人第二次提出建設“大梧州”的規劃。據記載,1992年,梧州市委提出“拓寬大通道,發展大市場,建設大梧州”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并制定了《梧州市城市總體規劃調整方案》,提出把梧州市區擴大到東西長25~26公里,南北寬20公里,人口規模到2010年達100萬人。 ????在這一項具有前瞻性的規劃指導下,梧州的區域格局、城市風貌、經濟建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座昔日古老的商埠重新煥發了青春。 ????陳金源說,過去的梧州,從區域和人口上來說,只能算是“小梧州”。據記載,1950年,城郊區總面積僅為10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為1.8平方公里,全市年末總人口11165人。經過發展,至2015年,梧州總面積已達12588平方公里,全境東西距115公里,南北長196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800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總人口343.92萬。梧州,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梧州”。 ????在提出建設“大梧州”的發展思路后,1992年,梧州市實施行政中心西移戰略,將梧州市河東區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移。1993年,市政府辦公場所遷到河西,拉開了建設新興片區的序幕,同時將市商業貿易區擴展到河西富民、步埠、大塘等區域。市中心建起國泰、太陽廣場等多家大型綜合商場,相繼建立梧州兩廣商品交易批發市場等10多個大型專業批發市場,以及十多個(條)商品批零專業商貿中心(街)。2005年,市委、市人大、市政協機關也從河東遷到河西辦公,梧州市行政中心西移完成。 ????隨著梧州城市發展的不斷西進,如今的河西片區,已成為城市繁華的中心地帶。昔日的廠房集中之地,逐漸化身為城市的行政中心、住宅和商業的聚集地,河西片區逐漸成為開發的熱土。1996年,豐業房地產率先進駐河西片區,同一時段,蝶苑樓、華景樓、雅園樓等樓盤拔地而起。緊接著,中恒地產、粵成地產、天河地產等多個房地產開發商陸續打入該片區,開發興建了一批批高層建筑和住宅小區,各項生活配套設施隨之跟進,居民的居住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現在的河西片區,高樓林立,每個路段都有代表性樓盤,這是河西區發展最直接的表現。”灝景·玥城銷售經理李雪蓮表示。 ????伴隨城市西進的發展,其居住人口也呈現不斷上揚的趨勢。河東片區地少人多、河西片區地廣人稀的狀態已成過去。 ????據記載,1992年,梧州東西兩區城區人口占全市人口總數的比例分別為41.48%、32.14%,河東僅比河西多9.07個百分點,這恰是梧州市政治文化中心西移戰略實施的結果。50至60年代,我市的人均居住面積在3平方米以下。1993年,市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已達到14.63平方米,2002年為21.67平方米,至2005年,達28.9平方米。2016年,我市房地產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已達到869.4萬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26.2萬平方米。在河東老城區住了幾十年的吳華剛,也搬入了位于河西的新居,住在美觀明亮的新房里,他不由得感嘆:“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梧州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高興地說,如今他的孩子已在紅嶺新區買了第二套新房,面積150多平方米,寬敞舒適,家人都能有自己的房間,居住環境進一步改善。“想不到城市拓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以前還只有河東與河西兩個片區,現在城市空間增大了幾倍,原本荒蕪的紅嶺新區、蒼海新區,都已是高樓林立,設施配套也完善了不少。”梧州城區的擴大,讓吳華剛感到日子越過越好,他的話也道出了不少梧州人對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的感慨。 ????不僅如此,近年來,梧州城市拓展步伐進一步延伸。展望如今的梧州,城市西面,紅嶺新區路網和公共設施持續完善和提升;城市南面,蒼海新區拔地而起,顯露山水景觀、生態新城的格局和面貌;城市東面,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風生水起,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熱火朝天……如今的梧州城市新版圖呈現出西進、南拓、東向的發展格局。 ????根據最新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我市目前最主要的生活居住片區,新的河西區規劃打造為以居住為主,集政治、文教、商貿服務于一體的城市綜合服務區,人口規模32萬人,總用地面積1292.38公頃;紅嶺、龍新片區規劃總用地面積684.64公頃,功能定位為商業金融服務中心、文化娛樂中心,以良好的人居環境為特色,以居住功能為主,區域空間結構為“一軸、兩核、五片區”。 
紅嶺片區已成為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活力新區。 ????行政區劃調整輻射帶動發展 ????回首過去,梧州只轄城郊區。進入20世紀80年代,梧州開始由“小”變“大”。1984年2月,蒼梧縣由梧州地區劃撥梧州市管轄。1997年4月,梧州市增轄藤縣、蒙山縣,代管岑溪市,土地面積增至12588平方公里,人口增到275萬人。2013年,梧州市對市轄區和蒼梧縣行政區劃進行結構性調整,成立新的龍圩區,調整萬秀區、蒼梧縣行政管轄范圍,梧州主城區范圍從西江北岸延伸到南岸,共轄3個市轄區和4個縣(市),分別為萬秀區、長洲區、龍圩區,以及蒼梧縣、藤縣、蒙山縣,代管岑溪市。行政區劃的調整,更好地優化了生產力布局和資源配置,也給梧州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變化。 ????謝強是一名中學教師,家住富民一路的他,每天要到龍圩上班,公交車成了他首選的交通出行方式。“我可以選擇48、 49或302路,40分鐘左右就能到學校。”隨著龍圩和市區之間公交同城化不斷完善,他感到公交出行越來越方便:“與過去相比,現在公交車的班次更密了,價錢也便宜了,末班車的時間也有所延長,確實方便了很多。”如今,龍圩區的人們到城區中心逛街吃飯購物已是生活日常。往來的頻繁,使得梧州市民深深感受到同城化所帶來的便利。 ????區劃調整以后,梧州的發展空間拓展了,人口明顯增加了,經濟實力更強了,這是梧州市民感受到區劃調整帶來的最明顯變化。“人口、土地,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最基本因素。”市發改委副主任周雄認為,區劃調整后,中心城區的面積與人口大大增加,經濟增長的潛力與發展空間隨之增強,不僅為中心城區今后的發展拓展了空間,也增強了中心城區的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力,為中心城區更好地帶動各個縣市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區劃調整的變化,還體現在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以城帶鄉能力的科學決策,更好地優化了生產力布局和資源配置上。在2013年的行政區劃調整中,蒼梧縣縣城遷至石橋鎮。據了解,近期,蒼梧新縣城主干道一期、蒼梧中學石橋校區一期、棚改安置和易地扶貧搬遷等多個建設工程進度均取得較大進展。蒼梧縣委書記林樹鋒說,蒼梧縣未來會在更高的層面上謀劃工業發展和產業布局,依托重點城鎮建設,通過“一園多區,產城融合”發展模式,著重打造蒼梧工業園區旺甫、六堡、石橋、嶺腳、京南五個產業集中區,以點帶面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龍圩區自2013年完成區劃調整后,在經濟發展上也頻頻奏響凱歌。今年7月26日,偉祿集團、金一集團、紅星·美凱龍、龍湖國際商業城·南寧百貨及其下屬100多個項目集中在龍圩簽約落戶,總投資額約人民幣80 億元,涉及電子信息、黃金珠寶文化等產業。 ????突破工業短板產業優化升級 ????作為廣西老工業城市之一的梧州,1950年時全市共有工廠68家,工業總產值1148萬元。1978年,我市僅有358間設備簡陋的中小工業企業和手工作坊,工業總產值只有5.31億元。“新中國成立后,梧州就靠‘幾把大錘起家’,用‘母雞下蛋’、‘大廠帶出小廠’的辦法艱難發展。”曾擔任梧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古國冠研究梧州經濟發展多年,他回憶,盡管梧州名優產品不少,但經濟規模小,實力單薄。改革開放前,國有企業也普遍存在產品老化、設備陳舊、虧損嚴重等問題。 ????隨著城市經濟改革的開展,梧州的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這一被動境況得到扭轉,實現經濟發展由“跟跑”向“領跑”轉變。如今,園區建設、招商引資、產業集聚、轉型升級、兩化融合,成為我市產業發展的關鍵詞。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078.65億元,財政收入123.74億元,全市的經濟正全力提檔加速。 ????近日,在梧州市宏基不銹鋼有限公司廠房內,鋼管切割機正滿負荷運轉,帶狀不銹鋼冷軋薄板送入切割機,條形鋼管在另一端源源送出。經過拋光后鋼管光亮潔白,工人們忙著打包產品,把一批不銹鋼管材裝上大貨車運往外地市場銷售。看著良好的銷售勢頭,公司負責人黃國強言語間是對梧州市場前景的看好:“作為廣西較早的工業基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梧州工業企業大都是零星分布且普遍規模較小,如今隨著我市日漸形成的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效應,企業自身也在生產工藝、終端產品開發、市場開拓上下工夫,‘梧州制造’更具競爭優勢。” ????依托“大梧州”發展戰略,梧州在招商引資的舞臺上也開始大展拳腳。199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進一步放寬政策,積極大膽利用外資,加快對外加工區建設,“筑巢引鳳”發展“三資”企業。1993年,市政府進一步改善對外開放環境,拓展利用外資領域,擴大引進外資規模。在這兩年里,梧州共引進外資企業達313家,從此梧州市的招商引資工作開始真正邁出大步,“三資”企業開始形成規模。1995年至1999年,累計利用外資2.71億美元,年均增長7.8%。至2000年,梧州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已從過去出口農副土特產、畜禽糧油食品等數十種產品,逐步發展到出口輕工業品、工藝品、紡織品、化工醫藥、機電等400多種產品,出口地區擴大到中東、南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市引進外來投資項目1928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883億元,其中60%以上來自粵港澳地區。 ????不僅如此,我市還加快企業創新平臺建設,提升企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從解放時全市沒有一個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為數不多的狀態,到2015年底,梧州市已擁有自治區級千億元產業研發中心2家、產業工程院2家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自治區級技術企業中心28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2015年,全市研發中心建設依托單位實現工業總產值96億元,實現利稅14億元,從業人員10152人。 ????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梧州的經濟一路昂首前行,這也讓不少企業看好梧州的經濟發展勢頭。“梧州地區毗鄰珠三角,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發揮地理優勢,進一步推進粵桂合作。”廣西天睿精工精密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忠認為,高新技術企業可以帶領地方產業往高端發展,對梧州實體經濟發展將起到促進助推作用。 ????立足區域優勢愿景指日可待 ????城市發展,規劃先行,梧州作為兩廣區域合作的中心和廣西對外開放的前沿,正立足于獨特的區位優勢,實踐探索新的發展。 ????“去年廣佛肇高速通車了,等到這條新廣梧高速接通梧州環城高速后,我今后來往梧州、廣州兩地就方便多了。”常年需到廣州、佛山等地出差的梧州市民李元文告訴記者,以往去廣州,一般要近4個小時的車程,比較疲累,所以當得知正在修建的市環城高速公路將與廣佛肇高速公路連接,他十分期待:“這意味著車程將縮短一半,來往兩地能更方便快捷了。” ????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市高速公路網規劃中最重要的一環,市環城高速公路目前正全力提速建設,力爭項目明年全線通車,這條帶動全城的快速干線通道建成后,將強勢拉開梧州城市空間拓展框架。 ????不僅如此,近日,梧州龍圩區蒼海片區(西岸)控制性詳細規劃局部調整方案也獲得批復實施,蒼海西岸片區將規劃功能定位為城市副中心區,規劃區東起蒼海湖、西至工業大道、南起蒼郁高速公路、北至城東五路,總人口規模為7.6萬人……在發展的浪潮中,梧州正不斷拓展兩廣通道,進一步拓寬城市的綜合格局。 ????再看今日的梧州,城市發展格局正進一步拉開。 ????近年,《梧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年)》發布,提出至2030年,規劃中心城區城市人口200萬人,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100平方米。城市規劃區范圍將規劃為北到思良江,南至大坡鎮的寨村、新地鎮的洞心,東與兩廣省界為限,西至白石河,包括萬秀、長洲、龍圩,以及城東、龍湖、夏郢、塘步、大坡、新地、倒水、嶺腳等鎮的部分用地,用地面積共854.5平方公里。將梧州打造為西江上游經濟帶龍頭,粵桂交通物流樞紐與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生態宜居嶺南文化名城。 ????未來的“大梧州”,城市規模與格局藍圖呼之欲出,發展可期。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到2020年,梧州市要努力實現三個目標,包括實現與全國全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基本建成西江黃金水道上向東開放的龍頭城市;實現基本建成布局優化、生態宜居的桂東南城鎮群核心城市。 ????同時,我市對各縣市今后的發展建設已進行了相關規劃:支持蒼梧縣加快新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并完成整體搬遷;支持岑溪市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建設,努力打造桂東南副中心城市;支持藤縣撤縣設市,打造產城融合和生態宜居的新興城市,實現與市區同城化發展,形成沿江城鎮發展帶;支持蒙山縣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和加快建設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 ????市發改委副主任周雄對梧州未來發展滿懷希望,他認為如今的梧州,中心城區發展潛力日益增強,將帶動提高全市的經濟實力和城市影響力,未來還將在經濟增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強化國內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提高城鎮建設管理水平等多個方面持續發力。 ????延伸閱讀 ????梧州大事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 ????●1955年 ????11月9日 市委召開常委會議,研究市郊區的農業合作化工作,決定在本年內計劃發展35個合作社,辦一個全村性的大合作社,在1957年春全部實現郊區農業合作化。 ????是年 建筑了河堤路、居仁路、仁秀里、安居里、大同北路等三合土路面,建筑了工廠路河堤、西環路泥結碎石路面以及工廠區護岸工程。 ????●1956年 ????2月12日 市各界群眾1.6萬人舉行“慶祝全市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偉大勝利大會”。至3月底,郊區成立了5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戶中的99.41%已入社。市區手工業人數94.22%已組織生產合作社、供銷社或生產小組。私營工業全部公私合營。 ????是年 市全年工業總產值達6158萬元(1980年不變價換算),超額5.32%完成年計劃,增長速度為30.01%,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1957年 ????3月31日 河西區第一個自來水站——角咀路民主水站開始供水。 ????10月1日 市中山路百貨大樓開張,共陳列1.5多萬種商品,配備了60多名售貨員。 ????●1958年 ????1月5日 各界人士1.5萬人在大較場召開歡送第一批干部下放大會,歡送1300多名干部到農村、工廠基層工作。 ????7月3日 共青團中央在《中國青年報》刊載了獎勵優秀青年的通報,其中有梧州市的陳祖廉和楊先成。通報表揚了陳祖廉試制成功特級淀粉,質量超過世界王牌的荷蘭淀粉;表揚了楊先成試驗成功使電池放白光時間超過美國永備牌電池的先進事跡。 ????是年 梧州專區7個縣64個人民公社和梧州市郊區紅旗公社,全部推行糧食供給制,普遍建立了平均主義的集體食堂,實行吃飯不要錢。 ????●1959年 ????8月15日 擁有公共汽車,僅有2輛。 ????是年 市中藥廠研制中華跌打丸,1960年投放市場。1992年產銷量達2010萬丸,占全國同類產品的50%,成為全國產銷量最大的跌打丸。 ????(摘自《梧州大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