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于1933年的陸羽茶室鼎鼎有名,至今仍保持舊式香港茶樓的格調。古色古香的室內裝潢,穿著唐裝的老侍應生,傳統的蓋碗泡茶方式,讓人深深感受到濃濃的老香港味道。
今年75歲的侍應生黃安,在陸羽茶室里已工作了近57個年頭,可以說是這家茶室掌故的“活辭典”。說到陸羽茶室的用茶,黃安說:“我們茶室的用茶是普洱和壽眉,不供應六堡茶。不過,以前茶室里拼配的普洱茶曾加入廣西的‘陳茶’?!?/p>
其實,“陳茶”正是六堡茶在香港地區的一個別稱,指的是使用冷水發酵技術精制的六堡茶。從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中國內地政策環境的改變,采用傳統雙蒸雙壓工藝制作的“六堡茶”大幅減產,且質量下滑。1981年編修的 《茶葉初制與毛茶初評》一書記述,由于品質下降,香港市場對“六堡茶”的信心大減。相反,采用冷水發酵技術制作的“陳茶”對香港的輸出量卻大增。
雖然六堡茶得以大量進入港澳地區的茶莊茶樓,但令人慨嘆的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其在消費者心目中失去了原本的“姓名”,很多時候它都不能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華僑報》刊登的澳門龍華茶樓的宣傳廣告。
黃新回憶說,20世紀60年代以前,香港的茶樓大量使用六堡茶。此后,隨著普洱茶大量售港,香港消費者對普洱茶的認知度越來越高,很多茶樓酒樓購進六堡茶后,或作為普洱茶的拼配茶來使用,或直接就被當作普洱茶來銷售。
香港著名茶人白水清在《香港的陳年六堡茶》一文中也談及,六堡茶價格廉宜,茶味鮮爽度卻很高,很適合用作拼配普洱茶。早年在香港,六堡茶很少單獨出售,當地的舊式茶樓因云南普洱茶的來貨價格很高,就用六堡茶來拼堆,以降低茶樓的運營成本。
同樣的劇情也在澳門上演。“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六堡茶在澳門的銷量很大,但當地人稱之為‘經濟普洱’。”澳門英記茶莊的老掌柜盧章雄說。
曾志揮至今仍清楚記得,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澳門人當成普洱茶的六堡茶,因品質不錯而成為澳門大小茶樓的必備品種。“可惜,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廣東茶葉及散裝熟普洱茶大量涌入澳門市場,六堡茶在澳門的占有量不斷下降?!?/p>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整個港澳地區對六堡茶的需求極其巨大,但從中國內地出口到港澳的六堡茶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于是,很多香港茶商使用從內地購進的廣西青毛茶(“桂青”)和廣東青毛茶(“粵青”),在香港當地加工制作六堡茶。但是,中國內地輸出的青毛茶數量依然有限,有的香港茶商便轉向到泰國北部設廠,收購越南、泰國、緬甸、印尼的青毛茶來制作六堡茶,然后運回香港市場,或經香港中轉到東南亞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