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蒙敏瑩
3月15日,在岑溪市岑城鎮垌尾村的山林間,今年50歲的葉叔其,和她的丈夫驅趕著百余只山羊進入林間覓食。 葉叔其是垌尾村土生土長的村民,針對村里山多地少的狀況,她大膽發展山羊養殖產業,僅用五年多的時間,就將養殖規模壯大了10多倍,成為了村里有名的“羊門女將”。 
3月15日,葉叔其將百余只山羊趕到自家的山林里覓食。西江都市報記者 蒙敏瑩 攝
買回30多頭種羊開始創業 葉叔其所在的垌尾村是距離岑溪市區約10公里的小山村。垌尾村的山林面積達2萬多畝,但耕地面積卻只有1100多畝。山林面積較大,村里的村民也就“墨守成規”地發展著林業種植。 守著一片片山林的垌尾村村民只能發展種植業?對此,葉叔其長時間地思索著。后來,外來人員的一席話點醒了她。2013年,一名百色人到村里承包山林管理工作,他向葉叔其建議:“林業種植與山羊養殖可以同時發展,這不僅不影響原來的林業種植,山羊的糞便還能作為林業種植的肥料,而且你們還多了一項經濟收入。” “山羊不是只能在草原養殖嗎?在山里養,它們要吃什么?”與這名百色人交流一番后,葉叔其對山羊養殖知識滿懷興趣。后來,她打聽到岑溪市有不少山羊養殖場,便逐一前往那些養殖場進行考察。 說干就干,葉叔其在當年就花了2萬多元,從外地買回了30多頭種羊。 如今存欄種羊達500多頭 等到自己真正開始養殖山羊,葉叔其才發現所做的“功課”并不充分。“山林里的植物較為豐富,能滿足山羊覓食,我平時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放牧。但是,如何應對山羊的疾病是我遇到的主要難題。”葉叔其說,由于山羊養殖并不是當地的主要產業,當地獸醫對山羊的疾病預防和治療知識有限。 于是,葉叔其又大膽地走了出去,到桂林、柳州等地學習養殖技術。有時,她還通過網絡向各地有經驗的山羊養殖戶討教。 五年多的時間里,葉叔其不斷嘗試、不斷總結,養殖的種羊品種越來越多,存欄量也從原來30多頭的發展到現在的500多頭。可貴的是,葉叔其沒有把這本“致富經”藏起來,而是在村里成立了岑溪市東盛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社員共同致富。在葉叔其的帶動下,垌尾村的一戶貧困戶養起了山羊,后來也順利脫貧了。 現在,葉叔其自家每年約有200頭山羊出欄,利潤達10萬元左右。“只顧著發展養殖規模可不行,我們還要繼續學好山羊養殖技術,發展優良品種養殖,這樣,才能在致富路上走得更平穩。”葉叔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