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情是故鄉濃,故鄉有我牽掛的糖環-----題記 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空氣中似乎能聞到故鄉那糖環的脆香。
記得小時候,才過小年夜,家鄉的人們便開始忙碌起制作年貨了——做米餅和炸糖環。它們都需要幾道工序,一個人是忙活不過來的,于是全家總動員。 
我們姐妹喜歡炸糖環,尤其喜歡和奶奶一起做糖環。每次沒等奶奶號令,我們便開始各司其職:姐煎糖,我和粉,奶奶切條來又編環。一家人有說有笑的,妹妹特喜歡夸耀自己編的環,其實是不成樣子的,我們都笑話她,可她也不動氣。這時奶奶便會慢聲細語地教我們編糖環的技巧,告訴我們糖環的寓意:我們用蔗糖做糖環,取蔗糖的“蔗”的諧音“借”和糖環的“環”的諧音“還”,表示“有借有還”。“我們一年的福氣都是跟神借來的,做人要學會感恩,過年時做糖環拜神,表示有借有還,并祈求神靈保佑,新的一年全家平安,健健康康”。“感恩”這個詞就是這樣植根在我們心中。奶奶還會講她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她十四歲跑上山躲避日本侵略者追殺的恐懼到分田到戶后早出晚歸的辛勞再到今天滿桌佳肴的喜悅,說到動情的地方,我分明看到她那飽經風霜的臉頰上掛著幾顆淚滴,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淚水。我家糖環制作的絕活就在這種氛圍中,完成了。 
糖環做好了,一個個有序地擺在簸箕里,它們的買相還相當美觀:這是一個如意結,那是一個九連環,還有一個心心相印……這一個個糖環仿佛就是一個個藝術品。做好了糖環,就要炸了。 炸糖環是個技術活,尤其要注意火候。火太大,油溫過高,糖環容易焦黑老掉;火太小,油溫過低,糖環易變形,炸不好。炸糖環呢,大人們只允許孩子們遠遠地瞧著,滾燙的油可是不長眼的。每到炸糖環時,我家廚房門口總擠滿鄰居婦女,她們都是來向奶奶學技術的,因為奶奶是全村炸糖環的高手。只見奶奶舞動著一雙長長的筷子,時而給鍋里的糖環翻個身,時而夾起炸好的糖環移出鍋外,時而輕輕地把編好的糖環放下油鍋中,嘴里一邊給鄰居講要點。就這樣幾個小時的穿梭,奶奶累并快樂著。 撈出來的糖環,色澤金黃誘人,使守候在旁邊的人們口水快溢出來了,她們拿起一個細細端詳,嘖嘖稱贊,慢慢品味著。我們小孩卻并不著急吃,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找到自己所做的糖環,各自找到自己做的如意結后,卻又取笑起別人所做的九連環,說對方的是天下第一丑。別人的評價絲毫不影響我們心中的喜悅。我們最終兩眼微合,雙唇緊閉,牙齒發力,只聽“嘎吱”一聲,糖環就應聲而斷。 還故意大聲“嘎吱嘎吱”地砸著嘴巴。吃著自己動手做的美食,一家人因勞動而感到喜悅,同時也感受著血肉親情的歡聚…… 
糖環全炸好了,等它不燙之后,奶奶還要找來干凈的白塑料袋裝好密封,這樣就能保持它的香脆。等年后走親訪友帶上一些,讓親朋好友也品嘗品嘗自己的手藝,共同享受豐收的喜悅。 
時光在流淌,不知不覺,奶奶到了走不動的年紀了。今年她問我回不回家,她還要做糖環。掛了電話,發現自己早已滿眼淚水。月是故鄉明,情是故鄉濃,故鄉有我牽掛的糖環,有我割不斷的牽掛,我怎能不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