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祝琳
“有為才有位、有位必須有為,誰干得好就用誰,誰干出成績就用誰。實干才能脫穎而出,實干就能脫穎而出!”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三年一工程”活動總結暨2019年“三年三工程”活動動員大會上,市委書記全桂壽向全市黨員干部發出干在一線、苦干實干、擔當作為的“動員令”擲地有聲。 實干精神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近年來,我市大力弘揚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實干、干實、快干、干好的履職擔當精神,在全市黨員領導干部中凝聚起“實”字當頭、“干”字為先,以實干出實績、以實績驗實干的干事創業磅礴力量,助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提質。 領導掛帥人才匯聚 激活園區發展動力 園區是梧州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夯實園區建設基礎,激活園區內生動力,促進園區產業升級,就抓牢了全市發展的“牛鼻子”。 去年,我市立足園區實際,創新園區管理體制機制,通過市領導到園區、人才到園區、政策到園區,多措并舉激勵黨員干部動起來、干起來,到園區一線促發展。市委選派6名廳級領導分別掛帥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蒼海新區、循環經濟園區、梧州高新區、臨港經濟區等重點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配齊配強園區班子;充實提拔重用一批優秀干部到園區、國有企業任職,引導優秀干部人才向園區一線集聚,提升園區及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 蒼海新區管委會主任趙劍海,便是這樣一位投身梧州“東融”發展一線建功立業的優秀干部。 2016年初,趙劍海毅然放棄在北京上百萬年薪優厚待遇的工作,被梧州市委、市政府敢于打破人才身份限制的引才政策吸引,在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的廣闊平臺開啟了新的履職經歷。他把之前工作積累的豐富經驗和資源帶來梧州,牽頭推進試驗區金融體制創新工作,助推試驗區成立三支產業基金,成功引進十幾家優質企業,資產總量在一年內翻了三翻。2018年6月底,趙劍海再次勇挑重擔,任職蒼海新區管委會主任。他牽頭采取系列行動措施,狠抓產業招商、項目落地和產業培育,不到半年新區成湖成景、路網貫通、建設提速,發展躍上新臺階。 “梧州是一座開放包容、美麗宜居的城市,也是一座發展潛力巨大、值得為之奮斗的城市。我將立足崗位、牢記使命,繼續為梧州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趙劍海的一言一行,展示了新時代梧州青年干部忠誠履職盡責、敢于擔當作為的良好精神風貌。 為激勵更多趙劍海式的優秀干部到一線謀發展,我市創新對園區實行專項績效考核,實行園區一線干部差異化績效激勵,真正體現“干多干少不一樣”,打破“大鍋飯”激勵干部擔當作為。我市對粵桂試驗區及梧州高新區等四個經濟園區干部實行“雙考核”,根據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園區干部收入或績效獎勵最高可取得市直部門績效獎勵平均水平的三倍,充分激發了園區干部干事熱情。去年,全市工業用電量增長20%,工業投資增長25.7%,工業稅收增長19.8%,頂峰30萬噸不銹鋼冷連軋、歐神諾陶瓷等重點項目竣工投產,金升30萬噸高純陰極銅成功重組,全市近80%的重點企業實現穩定增長,工業運行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干在一線用在一線 發展是第一要務,抓黨建就是抓發展。在推進“三年一工程”、“四城聯創”、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中,全市黨員干部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干字當頭、集智聚力、久久為功,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四城聯創”,人人都是參與者,個個都是主人翁。全市400個機關單位、159個事業單位和27個企業黨組織、1.36萬名在職黨員到全市57個社區報到并開展為群眾服務工作,全市377個部門的資源、人力進一步整合,向社區傾斜,全市1206個機關黨支部的1.24萬名在職黨員常態化一線參與“四城聯創”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我市依托“雙報到”“美好社區”“四大工程”等載體,廣泛動員發動各級各部門單位和廣大黨員干部積極投身“四城聯創”火熱實踐,最大限度地把資源力量下沉到街道社區,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助推城市建設提質。 在黨員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梧州市容市貌發生了喜人變化:銀湖北路中段、新湖一路南段等“斷頭路”實施道路貫通工程、“白改黑”工程,困擾市民出行的“堵心路”變成了群眾點贊的“順心路”;蒼海大道、新興二路等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潘塘公園、玫瑰湖公園、河東防洪堤頂步道等城市觀光、市民休閑場所煥然一新;兩廣市場、京梧市場亂搭亂蓋、占道經營亂象得以整治,市場經營秩序和環境大為改觀;長洲區棚改攻堅強力推進,在細致做好群眾工作同時,堅決打擊違法建筑,城區發展形象顯著提升。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離不開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我市堅持把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與黨建相結合,建強基層黨組織,選優配強扶貧隊伍,抓牢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去年,我市統籌選派3269名干部到“三年一工程”活動、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一線擔當作為,提拔重用在“三年一工程”活動和脫貧攻堅一線表現突出的干部373名,占提拔總數的72%。 在黨員干部帶領下,去年全市脫貧攻堅成效扎實,85個貧困村和蒼梧縣整縣達到脫貧摘帽標準,預計實現56795人脫貧;“第一公里·路橋”惠民工程建成農村道路344條、橋梁403座,切實改善農村群眾出行條件。 實踐鍛煉施展才干 促進年輕干部成長 發展一線是黨員干部成長的廣闊舞臺,基層實踐是檢驗黨員干部的試金石。 “東融”是梧州發展的主方向,也是黨員干部磨礪黨性、錘煉作風、練就本領的主陣地。圍繞“東融”戰略實施,我市積極推進干部工作“東融”,在廣東建立干部教育培訓、干部雙向掛職、急需緊缺專業干部選調“三個基地”,先后選派160多名年輕干部赴粵掛職,分批次組織5批250多名領導干部開展專題培訓,引導廣大干部對標先進、解放思想、提升素質。同時,積極推進基層黨建“東融”和人才工作“東融”,建立和完善交界地、職能部門、合作項目、產業園區“黨組織四聯建”模式,大力建設“智匯西江”平臺,努力鑄就一支適應東融形勢、引領東融發展的干部隊伍。 黃飛原在梧州市接待辦工作,去年8月,他被梧州市選派到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掛職,掛職回來后獲安排重用藤縣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掛職鍛煉是我們學習廣東地區先進工作理念、創新思路、先進模式的有效手段。”誠如黃飛所言,我市通過開展干部工作“東融”,建立跨省區干部交流鍛煉長效機制,使一批優秀干部到先進地區掛職鍛煉,開拓了視野、磨礪了品質、增長了才干,并帶回來管用實用的發展“真經”,為梧州改革發展事業注入新動力。 基層是年輕干部成長歷練的廣闊天地。龍圩區新地鎮黨委書記孫鐵軍經常把“做干部就是要為民、務實、清廉”掛在嘴邊,扎根基層,用智慧和行動為群眾辦實事好事。作為一名博士選調生,他敢于到復雜環境經受磨煉,敢于接受急險難工作的挑戰。一年多來,他帶領當地干部群眾啃下脫貧攻堅、鎮區改造、防火防汛、征地拆遷、項目落地等一個個“硬骨頭”,解決了新地鎮征地拆遷和綜合治理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以實干擔當贏得群眾的信任,成長為一名在基層一線經風雨、長才干、扛重擔的優秀干部。 為加強對年輕干部的實踐鍛煉,近年,我市在全市干部中實施“六個一批”干部培養鍛煉計劃,即:東融掛職培訓鍛煉一批、抽調一批到“三年一工程”項目一線、選派一批到脫貧攻堅一線、充實一批到國有企業發展一線、回爐一批到縣鄉基層建設一線、掛職一批到園區經濟建設一線進行培養鍛煉,推動黨員干部在一線歷練成才。2016年以來,我市選派526名處科級優秀干部到縣鄉班子、市縣扶貧工作部門掛任職鍛煉,1800多名年輕干部到脫貧攻堅一線崗位歷練。 分類激勵力促擔當 匯聚加快發展合力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要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一點一滴地干出來。 我市按照“抓兩頭促中間”思路,把“敢會成”的干部用起來,把“慵懶散”的干部管起來,把廣大干部 “精氣神”提起來,推動形成集體擔當、共同擔當的良好工作局面。 為推動解決一批城市發展突出問題,我市大力推行“書記在現場”工作模式,由市委書記帶頭,推動各級黨組織書記堅持問題導向、一線導向,深入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帶動更多領導干部下沉一線辦實事、解難題、促發展,推進落實涉及項目建設、環境整治、營商環境、脫貧攻堅等500多個問題。在市委書記全桂壽、市長李杰云等市領導的親自過問、親自督辦、親力推動下,銀湖北路中段、新湖一路南段等市區“斷頭路”、“瓶頸路”順利打通,長洲區白垢村舊城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效,蒼海大道實施改造提升“顏值”大增,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彩化工作提檔升級,蒼梧縣四家班子搬遷新址辦公新縣城加快建設,許多制約城市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一一攻破,這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務實加快發展的責任擔當和聯系服務群眾的為民情懷,帶領全市黨員干部沉在一線、干在一線、敢于擔當、實干作為,以發展實績實效造福人民群眾。 當前,“海納百川、力爭上游”新時代梧州精神成為激勵全市上下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奮發圖強的響亮精神號角。我市在突出新時代梧州精神對廣大干部的思想引領基礎上,在全市開展“對標先進、又好又快”活動,推動審批、辦事和服務事項與全區、全國對標,做到相同的事項、相同的時間,在先進地區能做到的,在梧州也要做到。重點圍繞脫貧攻堅、“三年一工程”、“東融”發展、維護穩定等工作,選樹一批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的“力爭上游好干部”先進典型,涌現出城市建設“排頭兵”吳情操、“東融”發展先鋒趙劍海、“粵桂女將”凌玲等一批優秀干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先進典型、優秀模范的示范引領下,廣大黨員干部學有標桿、干有榜樣、力爭上游,通過帶著干、學著干、比著干,真正把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提起來,把敢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勁頭鼓起來,使實干精神貫穿于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匯聚加快梧州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