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紀榮蘭 通訊員 吳江良 胡敏慧 5月10日上午,在龍圩區新地鎮都梅村“一河兩岸”稻魚養殖基地項目現場,大型機械正在進行土地整治,總長2.6公里的河道拓寬工程已經過半,預計7月份開始可養殖稻魚。項目進度讓村民感到放心,“我平時就在家里種田,沒有什么收入,希望通過田地增值利用來增加收入。”70多歲的村民鐘老伯對面前的新地鎮黨委書記孫鐵軍說。 當天上午,孫鐵軍來到鐘老伯家附近的“一河兩岸”現場辦公,加快推進落實稻魚養殖基地建設問題。據了解,“一河兩岸”指新地鎮的上小河及沿河兩邊的土地,在完成好土地流轉等相關手續和事宜后,就可以推進稻魚養殖基地項目建設了。 按照規劃,都梅村稻魚養殖基地項目總面積達156畝,附近的河道也將從6米的寬度拓展到16米,工程量不小。這個項目順利上馬,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新地鎮政府、村兩委和熱心村民擰作一股繩的合力。 作為梧州市鄉村振興示范點,都梅村的產業發展非常單薄,沒有形成高效的產業品牌規模。產業發展不起來,群眾增收自然不明顯。為此,孫鐵軍多次來到都梅村走訪調研,盯準了都梅村土地肥沃、水質優良的優勢,組織召開村兩委會議,逐一梳理“一河兩岸”農田規劃情況,特別是對于貧困家庭的水田優先納入產業發展規劃,讓其出租或入股,增加收入。 “8個村民小組、186戶村民愿意無償出讓土地,稻田總面積156畝,寬6米的河道拓寬為16米。”孫鐵軍之所以對這組數據記憶深刻,是因為從2018年11月開始,他和村干部花了不少力氣入戶動員村民。初時,許多村民對發展規劃不了解,對產業收益也沒有“譜”,都搖頭拒絕了。對此,孫鐵軍也不急躁,想出了妙計:黨員帶頭,先讓出土地;對于難點戶,他買上豬肉青菜帶頭入戶,親自下廚炒菜,然后在飯桌上跟村民聊家常聊發展,一次談不了就談三四次。 “孫書記我認可你,但是沒錢補貼的話,我是不會讓出土地的。”村民莫先生是難點戶之一,之前,面對孫鐵軍的一次次上門拜訪,他都是“鐵了心”的拒絕。“多次溝通交流都沒有成效,我便找到他的父母,與他父母交流談心,最后他主動找到我,愿意無償出讓土地。我特別感動,真心覺得群眾工作不好做,但是以情相交、將心比心,總能解決問題的。”孫鐵軍說,出讓土地的事情基本談妥后,他和村干部到地里割竹子,一些熱心村民也幫忙收割水稻,以便加快推進土地整治。 目前,都梅村已經成立土地流轉合作社,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并落實專人協調解決稻魚養殖基地建設項目的用地問題。談及稻魚養殖基地項目的發展前景,孫鐵軍底氣十足,“禾花魚每公斤可賣到120元,都梅村因地制宜引進建設稻魚綜合養殖基地,加上桂林的龍頭公司帶動,可以有效促進產業創新、村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