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陳曉雯 陳素雅/文 梧州日報記者 陳凡/攝 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美麗的六堡。 6月26日,暴雨傾瀉,蒼梧縣六堡鎮遭遇山洪突襲。 危急關頭,在災情最嚴重的地方,他們挺身而出,站在搶險救災的第一線,轉移群眾,清除路障,恢復水電,穩定民心……在組織群眾轉移時,在房屋倒塌的村屯里,在搶修被損毀的公路邊,他們始終沖鋒在前,毫不猶豫地主動承擔最苦最累的工作,團結和帶領群眾積極開展救災和自救。 他們就是新時代的共產黨員! 他們讓黨旗在救災一線高高飄揚,他們讓黨徽在搶險救災中熠熠生輝! 
6月30日,六堡鎮街道的淤泥已基本清掃完畢。 ●關鍵時刻,黨委政府迅速行動 6月29日,洪災發生后三天一共睡了不到10個小時,六堡鎮黨委書記曹彰的聲音已經嘶啞。他所在的六堡鎮經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洪災。受災人口1.4萬人,鎮區大部分商鋪被淹,當地通訊、供電、供水及市政設施基本損毀……初步統計,因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3億元。 洪水發生后,六堡鎮黨委、政府組織由縣鎮干部組成的16個工作組170余人,分別到16個村與村民群眾聯合開展救災工作。 準備到六堡鎮任職的黨員林柱雄,在26日當天得知六堡鎮發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曾在應急一線工作多年的他主動向縣領導請纓,要求從石橋鎮趕到六堡鎮參與救災。 山洪來襲四個小時后,獲得組織批準的林柱雄載著一車礦泉水及食品到達鎮區。現場,他看到的是一個被洪水肆虐后滿目瘡痍的六堡。街道堆積了數十厘米高的淤泥和樹枝、竹竿等雜物,嚴重堵塞了下水道;街道乃至橋孔的積水排不出去,大型挖掘機無法進入現場救災。拖得越久,群眾的損失就越大! 林柱雄當機立斷,拿出8臺已經充好電的無線對講機:“我來負責協調鎮區清淤!” 說干就干。仔細觀察后,林柱雄發現,最大的問題出在六堡鎮中心的合口碼頭。那里曾是“茶船古道”的起點,本已被打造成一個小游園,但因地勢低,有大量雜物淤泥和積水堆積在這里。 “災情太嚴重了,我們必須先用鉤機把小游園地面鏟出一條水道,把積水引走,再讓鉤機入場清淤。大家聽我指揮,有什么后果我負責。”林柱雄力排眾議,直接指揮鉤機在小游園的地面快速挖出水溝,周邊的積水得以排出,也降低了旁邊橋墩的排水壓力。在大型器械的配合下,鎮區的積水點得以順利清污。 6月29日晚7時許,記者見到林柱雄時,揣著勞工手套的他,赤著腳在政府大院中來回小跑,協調鎮區的救災事務。因連續穿著水鞋數十小時,他的雙腳已經捂出了紅疙瘩,只能赤腳走路,而粘滿泥漿的衣裳上鮮紅的黨徽尤其顯眼。 說起晚上的住處,林柱雄指了指遠處的一輛車。原來,這幾晚,林柱雄都睡在自己的汽車上。 林柱雄表示,自己只是鎮里參與搶險的普通一員,“鎮里的黨員干部家里也受災了,但他們第一時間并不是回家救災,而是到街上組織群眾轉移、搶救物資。大家心里都想著群眾。” 
6月29日,本報記者采訪林柱雄(右)。 ●危難之際,非公黨員沖鋒在前 6月29日晚8時,記者見到韋德冰時,他還沒來得及吃晚飯。回到家門口的他,來不及喝一口水、吃一口飯,仍在用電話聯系第二天借車到六堡鎮大中村天堂組救災的事。 41歲的韋德冰家住六堡鎮六堡街的合口碼頭邊,是一名個體戶,同時,也是一名非公黨建組織的共產黨員。在這次洪災中,韋德冰的家也受災嚴重。 26日那天,韋德冰清晨5時許就起床趕往工地工作。7時剛過,他接到家人的來電稱,街道已經被洪水淹了。然而,回家的路已多處塌方,韋德冰只好棄車,步行繞山路走回家。當韋德冰回到家時,洪水已經淹到二樓,家里一樓準備售賣的10多萬元的電器、7000多斤茶葉,有的被泡在水里,有的已經被洪水沖走。還有一部運貨用的白色貨車被洪水沖出300多米,報廢了。 這時,六堡鎮政府來電,希望做工程的韋德冰能借出車輛和人員幫助救災。韋德冰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韋德冰立即調派20多名工人,開著鉤機、鏟車、挖掘機、大小貨車等趕赴災情最重的地方。在塌方的地方,有他的鉤機開路;在淤泥最多的地方,有他的鏟車清掃淤泥;在垃圾堆積的地方,有他的貨車運垃圾到指定的垃圾點。水退后,韋德冰趕到現場指揮、協調救災工作,他已經聲嘶力竭了,甚至出現了虛脫的情況。“看著蚊子叮我的手臂,我連手都抬不起來拍了。”韋德冰說。 洪水退后,六堡鎮街區出現了停水的情況,韋德冰又派出工人去處理停水的事宜。這幾天韋德冰每天忙到凌晨兩三時,稍作休息,第二天上午7時許又出現在救災的現場。在韋德冰的帶領下,施工隊的工人、他家的親戚等都熱心地無償幫助政府救災。工人韋明生跟著韋德冰一起忙前忙后,他說,韋德冰作為黨員,一直熱心公益事業,這幾天,看著既是黨員又是老板的韋德冰一直沖鋒在前,他們作為普通工人,也應該積極參與到救災當中。 說起幫助救災,韋德冰說,自己只是做了一名黨員該做的事情。他說,他最內疚的是,家里受災后,他一直沒時間顧上家,只是靠妻子、兒子在清掃。但是,韋德冰的無私奉獻,街坊鄰里、親戚朋友都看在眼里,他們都自覺地到他家幫忙。 
6月29日,韋德冰(右一)向記者講述災情及災后參與救援的難忘經歷。 ●災難面前,企業黨員帶頭自救 在這次洪災中,六堡鎮塘坪村是受災較重的村之一。 “漫上地層的水有1米多深。”石濡菲在展廳門口比劃著說,她的黑石山茶廠位于塘坪橋邊,非物質遺產展示廳和廚房均受到洪水襲擊。 石濡菲說,當她6月27日從北京趕回到村里時,30厘米厚的泥漿堵在展廳門前。展廳損失了部分珍藏版的老六堡茶,茶具、茶器和家具、廚房基本全毀,展廳的地板和墻壁都有不同程度的毀壞。 作為黑石山茶廠的黨員,石濡菲來不及悲傷。她帶領著廠里的職工以及前來幫忙的村民每天忙著災后自救,用鐵鏟清理淤泥,用抽上來的河水沖刷地面、清洗被浸泡的家具和清理茶葉。“大家齊心合力,相信廠區很快會恢復原貌的。”茶廠的實習生梁杰斌堅定地笑著說。 
6月30日,石濡菲(中)和員工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堡茶制作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進行清淤工作。 塘坪村通往外界的道路一度被阻斷,吳永斌等幾名資深六堡茶愛好者卻專門從上海市輾轉趕往塘坪村,希望參與災后重建工作。吳永斌一到現場就擼起褲腳,脫掉鞋子,鏟起了淤泥。 6月30日是周日,50多名縣鎮的志愿者犧牲休息時間,幫忙清理塘坪村島心周邊主干道的淤泥和雜物。

6月30日,挖掘機開至塘坪村委附近的水中,對橋上的淤泥和垃圾進行清理。

6月30日,灑水車在六堡鎮的主要街道上進行清潔作業。
石濡菲還陸續收到了全國各地茶友的愛心捐款和物資資助。“我這次真切地體會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內涵,所以我們也有信心做好災后企業生產恢復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注重誠信經商的石濡菲,把被洪水淹過的價值幾十萬元的茶葉毫不猶豫地處理掉,“干的火燒,濕的作肥料埋在田里。我們絕不允許有任何變質的茶葉流入市場。”
“一生坎坷,勤為本,善始善終;萬事曲折,韌是先,不氣不餒。”就像石濡菲在微信朋友圈寫的那樣,六堡鎮許多受災的企業、家庭都有著一股堅忍不拔的六堡精神。當地不少受災的群眾有序地開展打掃房屋、沖刷道路、清理垃圾等災后恢復工作,積極重建家園。 記者從黑石山茶廠出來時,天空已烏云密布。在塘坪村順口組,記者看到,幾名女性村民趕在大雨來臨前采茶。村民陳文娟說,這片茶園是她二姑家的,由于茶園在河邊,被水浸泡。看到茶園的水退后,她和其他親戚立即過來幫忙采集茶葉。在六堡鎮,受災的村民正逐步恢復生產,不少茶農在茶園忙著采茶。 
6月30日,在塘坪村委附近的一片茶林里,村民正在采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