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陳可夫
7月1日,“茶船古道”的起點——蒼梧縣六堡鎮合口碼頭經過清理和沖洗后恢復原貌。碼頭的大樟樹下,一些群眾正在休息,而人群中的姚國南,膚色黝黑,性格活躍。提起這位26歲的小伙子,老鄉們就不停地夸贊。
時間回到6月26日上午,梧州市浚和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國南正在旺甫工業小鎮項目某標段上巡查工地安全防護工作。他在手機上偶然看到了六堡鎮洪澇災害的滾動直播,就馬上向公司申請參與搶險。災情緊急,他提議調走工地上的兩臺鏟車開赴六堡鎮,與消防救援人員匯合,清理塌方泥石,搶通入鎮的“生命線”。
“遠水難救近火,工地離受災地區很近,當時我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參加搶險。”姚國南說,總經理收到他的申請后,馬上表態同意,允許他調動各城區項目工地上的人員和設備。
不過,隨之而來的突發險情,讓姚國南陷入了被動。由于山洪和暴雨疊加影響,六堡鎮除了鎮中心災情嚴峻以外,鎮村相連的多條道路相繼出現塌方。6月27日,從六堡河上游奔涌而來的竹子和樹干擰成一團,其中有一撥堵住了合口碼頭旁的橋梁涵洞,河水隨時有可能再次漫上街道。姚國南和鎮干部們在現場討論了十多種清理方案,還嘗試動用吊車,但都不可行。情急之下,姚國南指揮工人做好防護措施,下河用鋼纜捆扎樹枝,再使用鉤機和鏟車一點一點拖走。連續拉斷了三條鋼纜之后,樹枝得以清除,河道終于疏通。隨后,姚國南繼續通過微信群、對講機指揮分散到各村的工人配合村民搶險。
一場自然災害來襲,怎樣為搶險前線的工人調運十多臺設備和后勤保障物資?如何安排好公司參與建設的重點項目?姚國南沒有“甩鍋”給同事,他冷靜思考、耐心協調,不斷優化方案,兼顧前線搶險和后方項目施工。完成搶險后,姚國南和工人們還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幫助村民打撈物品、運送救援物資……
“正是社會各界對受災群眾的無私奉獻,讓大家凝聚起災后重建家園的精神意志。”六堡鎮黨委書記曹璋感動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