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梁萍 通訊員 甘祥仁 盧煥霞
當前進入了遲熟荔枝的采摘期。蒼梧縣沙頭鎮橫江村的荔枝園里,漫山遍野的荔枝樹碩果累累,村民忙著采摘,收購商搶著收購,市民們也趕來體驗摘果樂,一片火熱景象。 “今年是遲熟荔枝的小年,雨水多,產量較往年少,價格還賣得比往年貴一倍多,不過仍是供不應求。”橫江村黨總支部書記關裕家說。據預計,今年蒼梧縣遲熟荔枝產量為3500噸,產值約3500萬元,產值比往年有所提高。 市場銷售熱度升溫 蒼梧遲熟荔枝主產區集中在沙頭、石橋兩鎮,因土壤、水分、日照等獨特氣候環境,荔枝比全國其他產區遲十天左右上市,市場優勢獨特,是當地主要農業產業。 7月16日,蒼梧縣在沙頭鎮橫江村舉辦第三屆沙頭遲熟荔枝節,吸引眾多消費者、客商、電商等前來參加。村民譚永通家的20畝荔枝成了“搶手貨”,客商給出每公斤12元的收購價,比去年漲了一倍,零售價可賣到每公斤20元,線上銷售也在“升溫”,加上物流費可賣到每公斤40元,預計今年荔枝收益8萬元左右。 市民陳女士和同伴慕名而來,在荔枝園中體驗了采摘荔枝的樂趣。自己購買之余,她還給在上海工作的姐姐郵寄了一箱。現場的快遞工作人員對她說,荔枝全程冷鏈速運,最晚第三天就能送到。 沙頭鎮黨委書記張浚銘說,舉辦荔枝節對促進荔枝銷售、擴大品牌影響力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購商、電商平臺公司進入本地,暢通了銷售渠道,形成種植戶早上摘荔枝-冰鮮包裝-冷鏈速運-當晚或第二天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快銷網絡。 優化品種打響品牌 目前,蒼梧縣共種植遲熟荔枝2.1萬多畝,其中有1200多戶貧困戶種植,帶動增收效益明顯。但是,其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沙頭遲熟荔枝,雖迎來了銷售的“春天”,但整個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當地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推廣種植遲熟荔枝,品種以“禾荔”為主,品種過于單一,且價格不高,從長期來看不利于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要改變這一局面,更換品種是最有效的方法。”蒼梧縣水果辦副主任楊福新說。近年來,嶺豐糯、井崗紅糯、雞嘴荔、仙進奉等優質遲熟品種市場供不應求,且價格不斷走高,部分品種賣到每公斤60元。 2017年以來,蒼梧縣農業部門開辟試驗園,引導部分種植戶探索在老樹上嫁接新品種的“高接換種”模式,推進遲熟荔枝的品種改造。截至今年,沙頭鎮橫江村已有150畝“禾荔”改造成“仙進奉”,明年開始陸續掛果。 蒼梧縣有關負責人說,生態遲熟是沙頭遲熟荔枝的招牌,該縣將進一步加強對沙頭遲熟荔枝的生態種植和標準化改造,提高產品品質,調整產業結構,打響品牌。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水果加工業和鄉村生態旅游,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打造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 據介紹,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受理“蒼梧沙頭遲熟荔枝”地理標志商標的申請,通過后可進一步提升當地遲熟荔枝的品牌價值和銷售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