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記者 蒙敏瑩 通訊員 黃濤 居仁市場、河岸市場、孔廟里市場……對于許多“老梧州”而言,河東老城區農貿市場內的熱鬧場景是一段難忘的記憶。而隨著城市的變遷,這些曾經熱鬧繁榮的市場陸續被撤銷,而新城區的建立與完善,也帶來了新的市場的誕生。 “我從1976年起在這里給公家賣豆腐,一天能賣6車,一車12板。”今年60多歲的李惠華是南中市場內的老攤主,起初是為公家打工,1994年,她所在的豆腐工廠倒閉后,她則轉為個體戶,繼續經營著豆腐生意。43年的賣豆腐生涯中,她幾乎從未離開過南中市場。 李惠華說,1993年,新落成的南中市場1至3層均為市場。那時,河東還是梧州市的市中心,市場內攤檔基本都是滿滿當當的,每天來往的人川流不息。現在,南中市場是市內歷史較為悠久且仍在運營的農貿市場之一。 
南中市場是市內歷史較為悠久且仍在運營的農貿市場之一,圖為1999年南中市場外熱鬧的場景。(梧州市商務局供圖)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隨著城市的發展,河東的桂北市場、大西市場、居仁市場、河岸市場、孔廟里市場等陸續撤銷,與此同時,河西片區的怡景市場、大塘市場、京梧市場、新城市場等如雨后春筍般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 
9月9日,車輛有序地停放在新城市場大門外的劃線區域內。記者 陳凡 攝 “那時,梧州市的購物商場還不普遍,涵蓋多個行業的農貿市場就是市內最熱鬧的地方。”韋德成1979年到梧州后便在萬秀區政府工作,退休后,他又被梧州市百佳集團有限公司聘為辦公室主任。他說,以前市場內的攤檔大多使用磚塊、混凝土簡單堆砌而成,地板則以水泥地板為主,由于排水不好,路面經常是濕淥淥的。加之在市場周邊亂擺亂賣的情況越來越多,漸漸地,農貿市場成了臟亂差的集中地。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購物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市場升級改造勢在必行。 韋德成表示,2014年至2016年,百佳公司旗下的新興市場、大塘市場、怡景市場陸續進行了升級改造,除對市場內的攤檔進行統一設置、優化排水系統和環境外,還安裝了安防系統,并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此前后,市內的南中市場、大東市場、新城市場和萬壽宮市場等也都陸續進行了升級改造。 
升級改造后的怡景市場內部環境整潔,照明充足。記者 陳凡 攝 明亮的光線、整齊的攤位、干凈的地板,經過升級改造的各個農貿市場整體環境煥然一新。這樣的環境理應吸引更多的經營戶入場經營,但由于市場周邊公共資源產權不明確,加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馬路市場”日漸普遍。這就導致了場外熱火朝天、場內冷冷清清的奇怪現象出現,隨之而來的,還有市場周邊管理經營無序的情況。 
9月8日,大塘市場南側道路眾多水果攤檔沿街經營,周邊路面整潔。記者 陳凡 攝 近幾年,農貿市場“內冷外熱”的問題開始得到了市場的管理者和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視。“梧州市的市場大多存在布局不合理的先天缺陷,如何在改善市場環境的同時,提升市場的容積量是一門課題。”長洲區城管局副局長梁以明表示,近幾年,在加大對農貿市場及周邊整治力度的同時,相關部門也對一些農貿市場周邊的公共資源進行合理利用。 如今,市場的衛生環境及擺賣秩序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梧州市政府也正在根據城市發展的腳步,開始著手紅嶺新區農貿市場的規劃和建設。 背景材料 1978年后,梧州市允許工廠自產自銷,恢復和發展農副產品市場,開放日用品集市,注重市場建設。截至1985年,梧州市區集市發展到15個,室內市場逐步取代舊式街道露天市場。 
舊時的文瀾市場(梧州市商務局供圖) 隨著城市的發展與人口的遷移,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位于河西片區的文瀾市場、新興市場、大塘市場、京梧市場、新城市場、龍新市場紛紛建成開市。與此同時,位于河東片區的居仁市場、大西市場、河岸市場和孔廟里市場等農貿市場的生意逐漸衰落,陸續撤銷。 2010年至2012年,梧州市陸續對南中市場、大東市場、新城市場進行升級改造。2013年至2016年,新興市場、大塘市場和怡景市場升級改造工作也相繼啟動。(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記者 蒙敏瑩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