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梧州日報訊(記者 梁萍 通訊員 盧煥霞 黃錦泉)“村集體以前是‘一貧如洗’的,現在通過合作經營、入股、租賃等形式,收入穩定,每年收益達7萬多元。”近日,蒼梧縣石橋鎮培中村駐村第一書記向金宇介紹,該村原屬自治區“十三五”扶貧開發貧困村,通過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已于去年脫貧摘帽。 據了解,培中村以黨建帶動集體經濟發展,推行“村集體+合作社+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通過多部門資金支持,村委、貧困戶入股,靈活運用貧困戶產業獎補政策,整合資金成立合作社,盤活村級集體資源和資產,重點發展古鎮旅游、水產養殖、農產品交易市場等七大項目,貧困戶從中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勞務收入、分銷利潤和合作社分紅等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同時得到增加。 培中村黨委書記朱卓錦說,當前該村積極推進黃骨魚養殖、入股農貿市場等集體經濟工作,利用后盾單位幫助落實80畝耕地指標,盤活集體資產4400多萬元,助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超5.5萬元。當地合作社還入股溫氏養雞產業園,對319戶貧困戶及脫貧戶進行產業全覆蓋。“我們還請了30多戶貧困戶做短工,每個貧困戶年收入有8000元左右。”當地果蔬合作社社長熊家文介紹。 培中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蒼梧縣以“黨建+集體經濟”工作思路培育發展新引擎的一個縮影。該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重要工作,創新思路,多措并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近年來探索創新“供銷社+村民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三社聯動”機制和“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龍頭公司”模式,共享優勢資源、共營合作項目、共建發展平臺。 目前,蒼梧縣供銷社吸納10個村集體經濟項目240萬元,推動3個綜合市場項目,參與項目村每年均可按照投入資金的8%獲得集體分紅。去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的村有34個,其中10萬元以上的村有8個,實現全縣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同時,該縣帶動扶貧產業發展項目有168個,覆蓋了145個行政村和9011戶貧困戶,去年這145個村(社區)集體平均收入3萬元以上,預計今年平均收入4萬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