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西江都市報記者 蒙敏瑩 11月8日12時左右,在蒙山縣陳塘鎮幽靜山林深處,鋸木的沙沙聲與潺潺的小溪流水聲相互交融。簡陋竹茅房前,月季花、杜鵑花開得正盛,一名頭戴斗笠身著樸素唐裝老人正一腳踩在地上,一腳踩著固定木材的繩索,鋸子、鑿子、磨砂紙、斧頭在他手中交替運用,一切都得心應手。 
王爺爺做了大半輩子木匠,手藝精湛。 這位老人名叫王德文,是山東聊城人,或許他的另外一個稱呼更為人所熟知,那就是“阿木爺爺”。這位今年已經63歲的山東老爺子從15歲左右就開始學習木工,在老家是家喻戶曉的老木匠。2017年,王爺爺和老伴跟隨創業的兒子王保成,來到兒媳黃春美的老家陳塘鎮定居,幫忙照看剛剛出世的小孫子。 王爺爺被廣大網友所熟知,要從他制作魯班凳,以及與小孫子互動的視頻說起,這段沒有任何語言交流的短視頻在國外網站沸騰起來,并在國內引起熱議。 
王爺爺展示在網上爆紅的魯班凳。 “我和妻子一直都在拍攝一些生活視頻,感覺老爺子有這個手藝,于是就拍了,并發到國外去,讓國外人感受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魅力。”王保成是一名互聯網創業者,此前和妻子拍攝了一些以“三農”為主題的短視頻。在拍攝視頻的過程中,他和妻子都曾出現在視頻中,但反響都不算太好。 
王爺爺一家在山里搭起了竹房子,使自己制作木器時可以有休息的地方。 
王爺爺兒子投身互聯網產業多年,每次制作視頻,父子倆都會推敲研究如果將中國手藝向外傳播。 或許是在日趨繁忙的生活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渴望接觸中國傳統文化,老爺子做木工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網友的熱議。別看視頻中王爺爺動作干凈利落,可為了制作出記憶中的魯班凳,王爺爺上網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并在紙皮板上反復試驗,經過四五天的琢磨和試驗才將第一張魯班凳制作出來。 從魯班凳、魯班將軍案,到漢諾塔、蘋果魯班鎖、木質小豬佩奇,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都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喜歡琢磨的王爺爺也會加入一些新元素,讓傳統工藝與新文化碰撞出美麗的火花。 
用木打造的會行走的小豬佩琪是孫子的心頭好之一。 “接下來我會繼續琢磨制作更多樣式的魯班凳和其他作品。”王德文說,雖然他的技藝與許多木匠大師相比,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他所呈現的也不過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但他會繼續往制作精品方向發展,讓更多的人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本版圖片由記者楊揚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