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梧州日報訊(記者 曾燕 通訊員 朱慧倩)近年來,龍圩區全力推行“1+3+X”黨建促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其中,“1”是一個村黨組織一產業或多村黨組織一產業,“3”是村黨總支書記、駐村第一書記、支部書記3類書記,“X”指的是致富帶頭人、種養大戶、合作社負責人。 據統計,截至目前,該區水果種植面積達5.7萬畝,富硒優質水稻種植1.48萬畝,稻螺生態綜合種養達2000多畝,農民專業合作社233個,入社成員6295人,帶動1.79萬戶農戶增收。 支部建在產業鏈上 為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一直沒有起色的問題,在四合村黨總支書記陳慶杰及村“兩委”干部的帶領下,該村推行“一個村黨組織一產業或多村黨組織一產業”的發展模式,將從事種植、養殖、加工等行業的會員、黨員組織起來,按照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的思路,著力把黨的組織體系延伸到產業鏈上。去年,該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0多萬元,同比增長10.64%,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5.05%下降到2.4%,曾經的落后村、貧困村成為先進村、富裕村。 截至目前,該區共建立產業黨小組50多個,共有70個村級黨組織帶領各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共36個,投入資金近1800萬元,26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全部超4萬元,7個村超10萬元。 能人引領產業發展 龍圩區廣平鎮調村是一個擁有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村落。姬延釗與駐村工作組多方爭取、整合資金1000萬元打造調村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基地,同時發展百香果和黃皮果種植等多個產業。今年7月以來,該村接待前來參觀的游客3000多人次。預計明年起,每年可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4萬元以上。 為了發揮經濟能人帶動作用,龍圩區出臺政策,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支持村民返鄉創業。在100多名經濟能人的示范帶動下,該區創辦市場經營主體12家,發展玉蘭花葉脈加工、松樹盆景種植、溫氏蛋雞養殖、稻螺養殖等產業,26個貧困村都有黨員致富帶頭人,70多個村7100多戶村民通過加入專業合作社獲得幫扶。 該區還以村黨總支書記、駐村第一書記、支部書記“三類書記”作為產業發展的領路人,在280多名“三類書記”帶動下,溫氏養雞產業覆蓋了龍圩區80%以上行政村,帶動6000多戶貧困戶取得收益并逐步脫貧致富;120余名經濟能人和產業精英也被發展成為新黨員,帶動培育各類“土專家”“田秀才”6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