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冼振宇 文并攝 春節臨近,年貨是家家戶戶或多或少都會準備的物品。過去,梧州人都喜歡購買年貨,而近年來,隨著烘焙潮流的興起,不少市民開始動手自制年貨,既融入了自己的心意,又享受了樂趣,再把這份心意作為拜年伴手禮送給親戚朋友,讓象征親情和團圓的傳統年味更加濃郁。 家住三云花園的符麗明女士就是一位既追求生活品質,又注重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時尚人士,她一直懷念著孩提時濃厚的春節氛圍,懷念家里長輩在每年春節前,忙里忙外籌備年貨的場景。如今,她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想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過年的傳統氣氛,而不是像平日逛超市那樣隨意選購年貨商品。最近,她開始抓緊時間在鼠年春節來臨前一段難得的休假日子里“開工”——做年貨。 “以前大家對年貨的印象基本就是蒸年糕、炸角仔,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升了,對年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打算做網紅年貨——雪花酥。”符女士說,雪花酥的外形比較時尚,里面包含有多種堅果仁,她還喜歡放一些脫水的水果干,讓年貨的營養更加豐富。她從網上訂購了白色棉花糖、進口奶粉和脫水水果干,又從市場精心挑選了核桃、扁桃仁、開心果仁。1月6日,快遞將這些食材都送到家后,符女士自制年貨的工作正式開始了。 符女士在廚房貼了一張手抄配方表,依次把各種材料按照不同的稱重放入大大小小的碗里,再將電磁爐、平底不粘鍋準備好,戴上手套、拿起硅膠鏟子……“咦,這雪花酥也需要用上爐子和粘鍋?”看著眼前的步驟與想象中的烘焙很不同,記者連忙發問。符女士笑了笑說:“雪花酥看著成品的樣子比較像西式點心,其實它是一種臺灣特色食品,所以制作方式也真的有點像我們中式烹調‘炒菜’。” 眼看黃油“吱吱”地在平底鍋里融化,這時就要倒入一大包白色棉花糖,符女士嫻熟地用硅膠鏟子不斷翻炒,遠看還真的像在炒一鍋菜。直到棉花糖融化成一攤黏糊糊的糖漿,符女士就把奶粉、堅果仁和脫水草莓干均勻地灑在棉花糖上,然后拿鏟子將所有的東西混合攪拌,最后放入一塊塊拇指大小的圓餅干繼續充分攪拌。等到鏟子已經無法拌動鍋里的東西,她就用雙手像揉面那樣充分糅合棉花糖團和堅果仁、圓餅干,不一會兒,雪花酥的雛形就呈現出來了。 
把小圓餅干掰碎。 
切好塊狀后,撒上奶粉,增加口感。 “等這團東西晾涼以后,再撒上奶粉,切成小塊,就是雪花酥成品啦!”符女士趁著晾糖團的時間,手腳利落地收拾干凈廚房和操作臺。“女兒從小就對面食情有獨鐘,而我希望她吃得健康一些,于是自學了蛋糕制作,從此我就愛上了烘焙。”談起自己的愛好,符女士開心地笑起來。經過十多年的不斷學習,符女士烘焙技術已經非常嫻熟,她會根據不同的時節制作不同的應節食品,家人生日時,她親手制作蛋糕;中秋節,她會自制月餅和豬籠餅送給親戚和朋友的孩子…… 
漂亮的雪花酥成品。 “現在物質豐富,幾乎所有商品都能買到,恰恰是這樣,人們好像又返璞歸真,重視起手工制作的東西,覺得親手做的東西更珍貴,更有品質。”符女士說,自己做的東西肯定會選用最好的原材料,味道也比批量生產的商品要好吃,加上春節前后來往的本來就是關系比較親密的人,收禮的親戚朋友更在乎的是收到這份年貨的心意,拜年送禮就是一種傳遞親情、加深友誼的方式,這才是她堅持自制年貨的初心。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像符女士這樣喜歡自制年貨的市民越來越多,他們認為,自制年貨既能享受制作的過程,又能讓親朋好友吃到更健康的美食,還能讓孩子們適當參與制作,很有意義,確實是一件“累并開心著”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