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日報記者 曾燕 通訊員 劉捷
春節前夕,武漢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起了梧州市疾控中心的高度關注。職業的敏感性讓梧州疾控全體職工意識到,這注定是一個不尋常的春節。1月30日,記者走進市疾控中心,深入了解疾控人為群眾的健康生活默默付出、撐起健康藍天的故事,記錄下他們的背影,向勇敢的逆行者致敬。 “我們只盼快速、準確找到病原體” 1月20日,市疾控中心得到試劑,立即啟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接受全市醫療機構的病例樣本的檢測。21日凌晨2時48分,實驗室報告檢出1份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第二天上送自治區疾控中心并通過復核。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告梧州市確診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由此拉開序幕…… 梧州疾控應急隊伍立即集結,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疫情分析報告、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的搜索、樣品檢測、消殺、風險評估、健康教育等工作一一開展。應急隊員放棄春節假期,嚴格落實24小時應急值班制度,投入疫情處置工作中。 “目前各個醫院送來需要篩排的樣本都要在我們實驗室進行檢測,我們4個人分兩班日夜輪換,確保第一時間出具檢驗報告。”談及工作,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工作人員譚珍連、林宇很平靜。因為經常加班至凌晨,林宇的眼睛已經熬得通紅。應急檢測需要快速、準確得出結果,為上級部門科學決策和醫療機構的病人救治提供依據。 林宇工作20余年,曾參與非典、人感染H7N9流感等多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監測。“每次參加應急檢測,都覺得很凝重。”林宇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社會關注度很高,屬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呼吸道傳染病,需要加強對待。 當新春來臨之時,林宇、譚珍連還在實驗室忘我工作。譚珍連談到家人送來年夜飯時流下了感動的眼淚。為了應對疫情的變化,1月20日至30日,病毒組的4名檢驗人員每天輪班,24小時堅守在崗位上,對每天送檢的標本進行細心的檢測,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參加應急檢測已經是常態化,不管是節假日還是深夜,只要工作需要,大家都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工作第一線。不管有多累,我們只盼快速、準確找到病原體。” “大家已沒有了過年的概念” “1月20日晚上8點多,我接到市區一家醫院呼吸科電話,說有疑似病人存在,我們立即趕到現場進行采樣,最終確診為全市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市疾控中心傳染病管理科副科長黃浩介紹,當時采樣回來已是凌晨,回到單位沒多久,接到疑似病人的情況通報后他又帶隊趕赴現場。10多天來,他每天在家的時間不到兩小時。 由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力強,針對已確診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的追蹤調查,是整個防控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市疾控中心全體成員24小時待命,分組輪班,一旦發現疑似病人,第一時間趕往隔離現場,對其進行詳細調查,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截至1月29日,我市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162人,正在接受醫學觀察153人。 “我們在現場的時候,要詳細分析病人的流行病學史,他的行動軌跡、接觸過的人都要一一進行梳理。梳理過后,如果符合密切接觸者的管理要求,我們要進行集中的單獨隔離。”黃浩介紹。 正如黃浩所說,“對于疾控人而言,深知肩上承擔的責任,我們的使命就是為科學防控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大家已沒有了過年的概念,都全身心投入到了這場‘戰斗’中。”只要接到各縣(市、區)報告有從武漢回來的可疑發熱病例,市疾控中心需立即指導基層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標本采集與檢測,囑咐排查密切接觸者,隨時為各縣(市、區)疾控部門答疑解惑。 恰逢春節假期,許多店家打烊,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吃飯問題得不到保障。即便如此,大家也沒有氣餒,而是分頭行動,各自回家拿了電磁爐、蔬菜、面條、泡面和調味料等,將會議室改造成“臨時小廚房”,迅速扒兩口面條后又繼續在自己工作崗位忙碌著……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斗中,一線的疾控人員面臨的危險、壓力和疲憊,但是他們選擇堅守一線,向險而行。這是他們職業精神的呼喚,也是醫者仁心最好的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