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廣蛟 文/攝 1998年,岑溪市梨木鎮三益村的盧子海家庭遭遇變故,一起工作的企業領導陳輝主動資助300元,并在工作和生活上給予親人般的呵護和引導,這一切,讓他一直銘刻于心。 A 雪中送炭激勵拼搏 盧子海是家庭的長子,家住岑溪市梨木鎮三益村。1992年,17歲的盧子海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是因家庭貧困,不得不前往廣東打工。 因學歷低,初出茅廬的盧子海求職四處碰壁。最終,他入職深圳寶安區觀瀾鎮的一家紙品廠,當時企業總經理是陳輝。 勤懇踏實做事的盧子海,做了半年雜工后,陳輝調他進機位工作,做的是印刷、分紙和生產技術工,一做就是四年。盧子海寫得一手好字,寫作水平也不錯,打工時經常有小說、散文、雜文發表于當時打工一族喜愛的《江門文藝》等雜志上。 1998年,盧子海父親病重,在這節骨眼上,弟弟又不幸車禍肇事,要賠一筆錢。這時,陳輝塞給盧子海300元,當時盧子海的月薪才200多元,300元并不是小數目。 陳輝雪中送炭的舉動,讓盧子海備受鼓舞和感激。后來,陳輝夫婦又給他送去新衣物,激勵他直面困境努力拼搏。 B 工作生活情同父子 工作上,陳輝與盧子海是上下級關系,陳輝嚴格要求盧子海。生活中,他們無拘無束,情同父子。 有一次,工廠正在趕一批貨物,一臺關鍵機器壞了,此時職工已經下班,而明天就要交貨。當時盧子海正在休假,知道情況后,盧子海二話不說連夜維修機器。期間又遭遇停電,陳輝打開應急燈,盧子海滿手油污,埋首檢修,墻上映著他們長長的身影,是兩人風雨同舟的寫照。 工作上,陳輝樂意帶上盧子海接見客戶,言傳身教與客戶談判的技巧,這一切為盧子海日后的自主創業埋下了伏筆。 2000年,由于企業變故,盧子海、陳輝先后離開紙品廠。由于當時兩人都沒有手機,自此,他們失去了聯系。 C 事業成功千里報恩 “在我的人生中,陳輝不僅是我的恩人,還是我的榜樣,做事先做人,正因為心中有助人為樂的思想和品格,有努力拼搏的信念,才成就了今天的我。”盧子海感恩陳輝給予的指引。2012年,盧子海回到梧州創辦紙箱廠,目前企業生意紅火且頗具規模。 2006年至2008年,盧子海多方聯系陳輝,均未聯系上,可是他從來沒有放下找到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陳輝的念頭。 不久前,盧子海特意驅車去中山,找到當地媒體,媒體記者根據盧子海的描述,帶他來到中山火炬開發區陵崗社區。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接待他們的社區工作人員朱女士正是陳輝的親戚。對方問明原委后,撥通了陳輝的手機,電話中,盧子海泣不成聲,訴說當年的恩情和多年的思念。陳輝夫婦也對盧子海印象很深,陳輝知道盧子海記掛著往事,他同樣感動得哽咽了。 
盧子海與陳輝視頻交流。 現在,盧子海和陳輝互加微信,通過視頻通聯交流。原來,離開紙品廠后,陳輝一家就移民澳門了,今年陳輝將滿60歲,即將退休。兩人約定,等陳輝退休,一定要來梧州團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