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評論員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我們平時所說的要全面“東融”,除了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外,有一個領域也必須全面融入,那就是現代特色農業。因為,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來說,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作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以及大灣區整合的重要領域,農業的對外開放與合作,對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和推進大灣區建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4月22日,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鹿心社在梧州調研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個大市場,要深挖優質農業資源富礦,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打造一批面向大灣區市場的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在服務大灣區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戶走上致富路。 我市在推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可以說是不遺余力。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產業提升行動和綠色生態農業建設,成功引進了中糧集團、廣東溫氏集團、漢世偉集團公司等大型企業或上市公司到梧州投資農業。而且,我市還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和田園綜合體,發展壯大水稻、六堡茶、砂糖橘、荔枝、龍眼、蔬菜、桑蠶、粉葛和食用菌等優勢種植業以及三黃雞、生豬、魚、蜂等特色養殖業,農業品種結構趨向合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2019年,我市六堡茶綜合產值達68億元,全市養蜂量和蜂蜜產量居廣西第一;新增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個、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園)54個。 不僅如此,我市還成功舉辦2019年桂臺(梧州)茶產業創新發展論壇暨茶葉交易會、2019農產品流通創新發展高峰論壇,開工建設中農聯·梧州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而且,全市獲認定的廣西畜禽現代生態養殖場125個,促進畜牧業節本增效。全市獲得“三品”認證(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74個,梧州六堡茶、岑溪古典三黃雞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梧州砂糖橘和藤縣江口荔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全市農產品樣品檢測合格率均達到農業農村部要求。這些,都為我市的現代特色農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打下了良好基礎。 市場需求決定農業發展步伐。我市雖然有良好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基礎,但與周邊城市相比依然有差距,其中一項,就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需求還做不到無縫對接,生產的部分傳統優勢農副產品在大灣區的市場上無法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也就無法做大規模,做強產業。由此可見,農業要全面“東融”,必須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需求無縫對接,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努力把梧州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油瓶子、茶罐子”。 具體來說,就是要對標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最高最好最優”標準,通過對農業進行立體的功能性開發,在提供新鮮農產品的基礎上,拓展農業的多樣化功能,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多樣化需求。同時,我市要推進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提升行動,力爭每個縣(市、區)建立1至2個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一批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并且積極開展“三品一標”和富硒農產品培育認證工作。 唯有如此,我們的農業才能有進軍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并贏得消費者青睞的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