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祝琳 通訊員 黎浩源)“這些‘種’在樹上的幼苗就是鐵皮石斛。”5月11日,在長洲區摩天嶺的梧州農耕文化園里,蟬鳴鳥啼聲不斷,夏日的氣息愈加濃烈。滿頭大汗的李海文沿著林間小道一邊走,一邊向記者介紹那些隱藏在林中的寶貝——中草藥材。 李海文是長洲區龍新村人,也是梧州農耕文化園的負責人。近年來,他結合龍新村的地理環境優勢發展梧州農耕文化園項目,采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深入推進特色產業扶貧,以產業帶動增收,讓脫貧戶獲取穩定的年收益,鞏固脫貧成效。 讓貧困戶入股分紅 2014年,李海文了解到龍新村有部分山林閑置,覺得這里具有自然環境優越、生態資源豐富等特點,適合發展以休閑娛樂、生態農業體驗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經過一番盤算后,他租下了龍新村新安組和古亮組的500多畝山林。幾年來,李海文充分利用原生態山林的優越自然條件發展各種特色游玩項目,全力打造農耕文化園,使其先后被認定為廣西五星級鄉村旅游區,以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2018年,長洲區經過協調,將12戶貧困戶的政策扶持資金以入股形式投入到農耕文化園項目發展當中,根據農耕文化園每年的收益情況,入股的貧困戶每年可以獲得至少1250元的分紅,連續五年分發。“農耕文化園發展的好與壞,關系到貧困戶的脫貧大事,我必須把它做好。”李海文說,他在逐步完善農耕文化園配套設施的同時,還不斷豐富可以為貧困戶增收的產業項目,除了葡萄、砂糖橘、食用菌等種植產業外,還在2017年開始發展中草藥種植。 靈芝、吳茱萸、腫節風、白芨……在農耕中草藥養生文化園里,種植的中草藥有20種左右。2019年,通過發展靈芝種植,農耕文化園就獲得5萬元的收益,這些收益也體現在了貧困戶的分紅上。2018年,入股的12戶貧困戶每戶獲得1250元的分紅,到了2019年,每戶貧困戶的分紅增加到了1500元。 
李海文將一部分經過加工的中草藥材放在了梧州農耕文化園里銷售。記者 蒙敏瑩 攝
助貧困戶就業創業 在與記者交談中,李海文稱自己是一個“粗糙”的農民,但他在幫助貧困戶脫貧摘帽的事上從不馬虎。李海文說:“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家鄉人民的支持,回饋社會是我應盡的責任。” 除了給入股的貧困戶分紅,李海文還利用發展農家樂的契機,給周邊村民尤其是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現在,已有4名貧困戶在農耕文化園內工作,每個月可獲得2300元至2500元不等的穩定收入,有效增加了這些貧困戶的家庭經濟收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海文說,在農耕文化園工作的村民想自己發展種養產業的,他都支持。2018年,來自倒水鎮的貧困戶阿昆到農耕文化園負責水果種植產業的管理工作。在掌握了一些技術后,阿昆打算辭職回村里種植砂糖橘。聽說了阿昆計劃后,李海文十分贊成。在阿昆開始種植砂糖橘后,李海文還來到阿昆的砂糖橘果林里,指導他修枝、施肥,希望他能用學到的一技之長實現脫貧。 李海文表示,接下來,他還會繼續優化農耕文化園里的設施和產業發展措施,打好“鄉村旅游牌”,助力打好脫貧攻堅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