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陳可夫 通訊員 李岳詩 藤縣寧康鄉最不缺質量好的杉木,可是木材加工廠倒不多。經過行業“洗牌”后僅存的一家廠子坐落在深度貧困村料南村,那是全村的希望。 料南村離貴港市平南縣交界只有10多公里,但是距離藤縣縣城卻足足有124公里。雖然有大山阻隔,但村民自力更生的念頭從未變淡。而村黨支部書記黃素云立足本地資源、依靠加工杉木增收脫貧的做法,讓大家看到了杉木林“綠色銀行”的發展前景。 短短幾年間,美好生活已經向村民走來。 一棵杉木,造福一個村莊 料南村擁有1.3萬畝的杉木林,幾乎每家每戶都參與種植,人均綠化量領先全鄉平均水平。過去,村民一直砍樹賣到貴港市平南縣,每砍完一撥就要再等15年才能砍下一撥,加之山高路遠,運費成本攀升,不少村民因為在斷檔期里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或是家庭遭遇不幸,頃刻致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2.33%。 守著金飯碗,卻沒有飯吃,怎么辦?這幾年,藤縣除了深度貧困村大量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外,還組織林業專家、科技特派員把林下綜合種植、養殖技術送到村民家門口,培訓林農杉木速長管護技術。在多方精心呵護下,料南村的杉木長得粗壯厚實,大徑木比例逐年提高。 黃素云經營的藤縣寧康祥云木材加工廠原本只是一家小規模企業,在得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業扶貧資金的支持后,今年的廠房面積已經擴容到1000平方米,產值預計達到200萬元,可提供將近20個貧困戶專職崗位。 “我們批量加工中等米徑的杉木,同時把大米徑原木運到平南的大型企業加工,豐富村民的收益來源,一舉多得。”黃素云說,五一假期這幾天,村干部們都沒閑著,大家實地勘測了一條新的產業路,積極向縣交通部門爭取建設資金,把料南村與平南縣的距離縮短至5公里以內,“往后村民外銷木材,再也不用靠馬馱運中轉了。” 一項行動,激勵一幫學子 產業發展,鄉村蝶變。大人們早出晚歸,工時變得緊湊,孩子們求知若渴的心也變得強烈。 5月12日,貧困戶黃藝乾開心地說:“兒子在電話里跟我說,這個學校的機器很新凈、設備很齊全,老師上課很有趣。”黃藝乾沒想到,兒子去到梧州市電子科技職業技術學校上學后迷上了數控技術,“還是讀書有前途啊。” 黃藝乾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很慶幸自己給兒子搶到了家教名師——駐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黎智達。這讓村里不少人分外眼紅,搶師資成為大家農忙之余的又一忙碌活。 黎智達可不簡單,駐村前就是“運動大咖”,30歲出頭已經擁有兩項水上運動的國家級裁判資質。孩子們最喜歡聽他講體育冠軍的成才故事。 “不到大山里工作,根本不知道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扶貧先扶智并不輕松。”同為教師的黎智達深有體會地說。2018年到崗后,黎智達一有空就鉆到貧困戶家里,找孩子聊天、輔導課后作業。日復一日的努力,不僅打動了貧困戶家長,也打動了后盾單位——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的師生。 后盾單位校領導多次深入料南村調研,了解學生受教育情況,很快就全校動員,遴選學生干部、優秀學生到寧康中心校、寧康初中、料南村委會開展實習和實踐活動。 “現在,寧康鄉有200多個孩子從助學行動中受益,從家長的反饋來看,已經達到預期效果。”黎智達說。 一間房子,支起一個家庭 根據藤縣2020年度脫貧攻堅住房保障戰役實施方案中的危房改造獎懲制度,村民周藝揚眉吐氣了一把。 “按期封頂,喬遷新居,自己才花兩萬多元。”5月初,周藝一家七口人告別泥房子,住進了100多平方米的混凝土房子。與周藝一樣情況的,還有9戶。 今年以來,寧康鄉嚴格按照“3月底全面開工、6月底基本竣工入住”的時間節點要求,鼓勵困難群眾盡量申請,不漏一戶,不讓一名困難群眾住在危房中。黎智達介紹,料南村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全村有穩固住房的農戶658戶,占99.39%。“兩不愁三保障”即將全面達標,最后幾戶危改戶住進新房子,成為料南村從深度貧困轉入脫貧摘帽沖刺階段的關鍵轉折點。 深山綿綿,杉木青青。大自然給這座干凈的村莊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成為村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