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日報記者 李新雄 羅琦
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誰擁有創新驅動的強大引擎,誰牽住了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時再次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求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在提高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期廣西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八桂兒女迅速行動起來。特別是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干”十六字工作方針近一年來,廣西高揚創新旗幟,發展只爭朝夕,向創新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向創新要潛力,向創新要智力……八桂大地展現出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的新時代風貌。 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助力推動壯美廣西建設。 向創新要動力 產業要轉型升級,經濟要高質量發展,需要創造新的動能。 對于后發展欠發達的廣西來說,創新更是實現趕超跨越、換道超車的第一動力。 作為建設壯美廣西的生力軍和“頂梁柱”,國有企業的創新事關全區改革發展的成敗。2017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時指出,國有企業要做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做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做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排頭兵。 總書記對于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新要求,寄予著勇闖新路的厚望。南南鋁加工等一批龍頭企業認真落實,持續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主動搶占創新發展制高點,為“廣西智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貢獻強大動力。 今年3月16日,經過一系列技術攻關,南南鋁加工一次性鑄造成功520×1750mm大規格7系航空扁錠,打破行業紀錄;4月16日,首套國產自主可控高端高精鋁合金中厚板輥底爐在南南鋁加工的廠房里點火熱試車,此舉打破了我國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制造業長期依賴國外進口設備的困境,填補了國內空白。 面對新形勢,把握新機遇。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指出,堅持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后端轉化”不動搖,著力破解企業創新創造不活躍、科研與產業發展“兩張皮”、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加快建設創新型廣西,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近一年來,我區不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融合發展,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抓創新、創品牌、拓市場”的思路,著力培植“工業樹”、打造“產業林”,傳統產業華麗轉身,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 “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高歌猛進,工程2018年底啟動到今年4月份,我區實施13個重大科技專項112個項目,突破了81項重大技術。玉柴實施的“新型節能環保國VI發動機開發”等科技專項,研發成果應用于多款產品,年銷售收入預期超過200億元;“專業相機手持穩定器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共申請專利36項,開發的產品出口60多個國家;上汽通用五菱發布新寶駿品牌,推出4款新產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奪下3月國內車企銷售冠軍。 “雙百雙新”“千企技改”工作紅紅火火,推動工業重大項目建設創歷史新高。去年累計下達“雙百雙新”項目338項,總投資1.9萬億元。百色吉利百礦鋁產業項目、北海惠科電子產業新城一期等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建設;防城港鋼鐵基地、欽州華誼化工新材料等重大產業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千企技改”工作也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實施1000個項目完成投資177.7億元,博世科綠色智能制造環保設備生產線項目等345項工程建成投產,全年新增產值268億元。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跑出不一樣的加速度,工業新產業、新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 國內第一條無人駕駛物流線路3月份在上汽通用五菱誕生;廣西首臺服務器暨浪潮南寧生產基地首臺服務器和計算機產品4月13日在南寧下線;柳鋼集團與廣西聯通合作開展5G物聯網試點,全力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2019年,全區電子信息產業投資增長47%;全區新能源汽車產銷6.3萬輛和6.7萬輛,同比增長79.1%和109.1%。 向創新要活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角,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培育新動能的生力軍。誰掌握了創新發展的“金鑰匙”,誰就能搶占競爭制高點。 在自治區科技領導小組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自治區主席陳武提出,要將科技創新和廣西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這一關鍵領域上下更大功夫,促進創新型廣西建設取得新突破。 作為廣西最早的瞪羚企業,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建立了西牛皮防水研究院,創新創造活力旺盛。其世界首創的現制防水卷材技術讓企業一躍成為行業的領跑者,100多項專利劈開了生財路。 2019年12月24日,廣西首次發布高新技術企業百強、創新能力10強、創新活力10強企業榜單,一批成長速度快、創新強度高的企業群體榜上有名。 這是企業向創新尋找創造活力的信號和縮影。 如何深入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 全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推動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我區的答案擲地有聲。 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這一硬核舉措極大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量體裁衣,面向企業專門設置了激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財政獎補專項。明確廣西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原則上由企業提出,優先支持市場導向明確、內部有研發機構、有研發投入的企業創新項目。2019年已下達的創新驅動發展專項重大項目中,企業牽頭65項,占比達到82%。 建立科技型企業培育梯度鏈,助力企業挺起創新脊梁。通過科技項目、企業研發費用補助等措施,去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389家,較2017年實現翻番。 全國首次實施引智項目經費包干制;與中科院共同出資建立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專項,首次實現科研項目區外單位牽頭承擔,科研資金跨區域自由流動…… 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讓企業活力倍增。 向創新要潛力 在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今年3月26日,我區啟動了“壯美廣西·三月三暖心生活節”,以期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撬動一二三產聯動發展,促進消費穩定增長。 這是我區一次面對百萬消費者的消費總動員,也是一次利用數字手段的大膽嘗試,更是疫情防控期間全國首個利用互聯網平臺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活力”的生動實踐。截至5月13日,“暖心生活節”累計帶動消費突破超500億元。 金鏈銀鏈不如創新鏈。探索創新服務手段,在實現轉危為機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我區向創新要潛力的決心和魄力。 近年來,為了充分挖掘發展潛力,我區相繼推出組合拳高標準打造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鏈。 2017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視察時強調,構建富有吸引力的創新生態系統,讓適宜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開花結果。南寧·中關村不負總書記囑托,三年發展實現了“三級跳”,通過高位嫁接中關村創新基因,構建南寧·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截至2019年10月,中關村企業累計在廣西設立分支機構1972家。 這是從創新鏈的聚變力量中為發展升級、趕超跨越積蓄潛力和后勁的例子。 針對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我區對癥下藥,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實施創新項目企業牽頭制。企業“出題”,院所和高校“答題”的科研攻關“大戲”精彩上演。 借腦發展,借梯登高,建立產學研一體的創新鏈。我區先后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國內一流院校簽訂合作協議,建立產業技術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機制,共建廣西汽車研究院、中國-東盟綜合交通國際聯合實驗室等一批創新平臺。認定首批廣西新型研發機構23家。 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組建工作推進順利;培育創建有色金屬新材料、高發地方病診治等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進國內外頂尖科研院所、知名企業來桂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科技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發平臺,進軍國際高端市場…… 上述“組合拳”開發了創新鏈奔涌不絕的潛力,讓創新支撐能力更強,讓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充足的保障、更燦爛的前景。 向創新要智力 創新決勝未來,人才關乎成敗。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靠人才實力。 今年2月27日,自治區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核心是發展,關鍵靠創新,根本在人才。”會上,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再次強調了人才在創新中的重要性。 近一年來,我區緊緊圍繞“建設一支高質量創新人才隊伍”目標,加快聚集一大批“高精尖缺”創新人才。 今年1月底,中國-東盟信息港云端智能創新產業研究院在南寧市五象新區正式揭牌。該研究院由數字廣西集團與國家重大人才項目人選黃曉慶及其團隊合作共建,旨在幫助廣西傳統產業向新一代信息產業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說起黃曉慶與廣西的緣分,源于第四屆“海內外高端人才創新創業成果展”——包括黃曉慶在內的近150名高端人才攜最新的“黑科技”前來參展。截至5月8日,第四屆“海創展”已有49個專家項目簽署落地意向協議。 人才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人才環境的競爭。我區栽得梧桐引鳳來: 全面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其中,著重在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兩年來,全區累計已落實引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94個。 搭建“人才飛地”——梧州、防城港、玉林等市相繼在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建立“人才飛地”,開辟了一條異地聚才助力發展的新途徑。 人才環境的建設,既要重視硬環境,更要重視軟環境。其間,我區一方面不斷擴大人才薪酬制度改革試點范圍,加快落實科技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大部分(70%-99%)歸個人所得的激勵政策;另一方面,則是實施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優化提升工程,為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更加全面、優質、高效的服務。如今,一支日益龐大、高端引領、層次豐富的創新人才隊伍,正為建設壯美廣西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 創新為上,改革當先。站在新的起點上,廣西正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奏響創新時代音符,推動經濟更加穩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