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目前,國內不少城市都在大張旗鼓地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特別是北京市、上海市的垃圾分類之細,更是引發網上不少的段子。
7月8日召開的2020年梧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新聞發布會提出:我市今年要將萬秀區角嘴街道和長洲區大塘街道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將龍圩鎮城東社區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根據規劃目標要求,到2022年,萬秀區、長洲區將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龍圩區至少有1個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到2025年,我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 其實,我市在前幾年也推行過垃圾分類,在不少小區設置供垃圾分類用的標識及如何分類的垃圾桶,同時還在社會上進行垃圾分類的公益宣傳,引發了一波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潮。然而,幾年過去了,垃圾分類在不少小區可以說是名存實亡:設置的供垃圾分類用的垃圾桶,由于使用不方便(沒有腳踏式開蓋,只能用手去翻蓋),不是被替換了,就是露天擺放,引來蒼蠅、老鼠不說,臭味還外溢;即使小區居民簡單進行了分類,但在丟垃圾的時候,也是順手一丟,沒有根據分類要求來放入正確的垃圾桶;垃圾清運人員只是簡單地把垃圾全部堆放到車上,沒有實施分類運輸。 因此,實行垃圾分類,遠不只是社區里多擺幾個垃圾桶那么簡單,而是意味著市民要改變不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真正樹立綠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畢竟,垃圾處置從不分類到分類,難免會帶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不方便,像上海那樣精確到骨頭是否有肉,導致分類不同的做法,如果不是真正在觀念上有所轉變,恐怕也是維持不了長久。 所以,筆者覺得,要實現“今年市區范圍內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100%全覆蓋,基本實現黨政機關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配備率100%”的硬件目標不難,難就難在這些設施是否能真正使用,是否真正按照垃圾分類的標準來進行分類、運輸、處置,這個才是難中之難。我們有關部門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企業、社區、居民等多方主體,需要多向發力、多管齊下,理順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多個環節,才能避免“n-1=0”的后果。 垃圾分類不是“運動”,不可一蹴而就,貴在久久為功。萬事開頭難,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將垃圾分類投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貢獻一份力量,才能不斷看到新的變化、帶來新的氣象,才能使環境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