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
(梧州日報社采編中心副主任)
做記者,要面對大量的信息,接觸各行各業的人。而記者要做的就是忠實的記錄,真實的反映。特別是文字記者,如何用手中的紙筆,做一名合格的記錄者,我一直在學習。
十多年前來到梧州日報社工作時,我剛從學校畢業,沒有實戰經驗。那時候一邊跟著前輩學習,一邊自己找線索、寫些散稿。當時,我們幾個新聞界的新兵滿大街地找新聞,看到哪里污水橫流、道路破損、垃圾成堆,就跑過去拍幾張照片,向路過的群眾和周邊居民了解情況,然后再打電話將問題反映給有關部門,尋求答復,寫成一篇民生稿件。
因為對信息和素材掌握了解不到位,以及表述有偏差,我們經常接到編輯的電話,要求對有關情況進行修改和補充。慢慢地,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們知道了,對現場的描述要盡量客觀平實、對采訪到的信息要經過挑選和甄別,這樣寫出來的稿件才更接近客觀真實。后來,不少問題在我們的反映和呼吁下,得到有關部門的回應,渠通了、路修好了、垃圾清理了,群眾獲益,來到報社對記者表示感謝。這是記者做問題類民生稿件的一大收獲。
一段時間后,寫稿的題材開始增加,采訪本上的記錄也越來越多。通常下鄉采訪收獲是比較大的,農業生產、基層風貌、鄉村兒童生活……每一次在采訪現場我都會記下很多信息,回來再進行梳理挑選、組織寫稿。記錄得越多,在寫稿時就越主動。有時候做一些專題類的稿件,還要熬夜趕稿。
記者(右)深入蒼梧縣旺甫工業小鎮施工現場,采訪項目建設情況。 (資料圖片)
后來,我的主戰場轉到了時政新聞。時政新聞政治性、敏感性、時效性都比較強。我剛開始接觸時,因為政治敏銳性不夠、對有關政策不了解,寫出來的稿件生搬硬套,文字表達生硬,經常被要求修改,深夜趕稿、送審是常事。不過在前輩的鼓勵和指導下,我還是堅持下來了。
時代在變,對新聞報道的要求也在變。我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在記錄新聞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
梧州零距離客戶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