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冼振宇
“同志,你吃飯了嗎?同志,你家在哪里?這兩句朝鮮話,我到現在還記得怎么講。”10月19日,在岑溪市甘沖社區的一棟老房子,94歲的雷偉英牙齒幾乎已經掉光,但對那段刻骨銘心的抗美援朝經歷卻記憶猶新。高個子的他身穿一套65式軍裝,胸前仍鄭重地佩戴著抗美援朝紀念章。
運糧到前線
1950年年底,在大西南地區參與剿匪時,雷偉英所在部隊接到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命令,全軍立即開展挖戰壕、修筑工事、包圍追擊等軍事訓練。次年,該部乘火車到達鴨綠江邊,再步行過境進入朝鮮。雷偉英說,部隊一直走了18天才到達目的地。一路上,炮聲、飛機轟鳴聲由遠及近,由小變大。但是,槍炮聲越響,戰士們的斗志越昂揚。
部隊途經丹東火車站,接到任務要從車站運送軍糧到前線。雷偉英和炊事班班長等人一起背著軍糧前行,在途中遇上空襲,一個汽油桶被敵機投下的炸彈引爆,炊事班班長不幸被燒成重傷,壯烈犧牲。
部隊運送的軍糧不僅供應軍需,其中一部分還要救濟戰區里的朝鮮群眾,“朝鮮的老百姓為了感謝我們,拿出他們家最好的食物——飯焦湯來招待戰士們。”雷偉英說。
在“三八線”上,雷偉英所在部隊與敵軍隔河對峙拉鋸,對面山上就是敵方陣地,白天可以看到敵方的大炮、坦克林立。雷偉英說:“我們不能選在清早過河,因為天慢慢變亮,河面的動靜,敵人會看得越來越清楚。”為此,雷偉英所在部隊選擇在晚飯后、天色漸暗的時候緊急渡河攻擊。但行動不久還是被敵軍發現,一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槍炮聲響徹兩岸。雷偉英被敵方的炮彈擊中右耳廓,鮮血沿著胳膊直往下流,他當場昏倒在陣地上,戰友連忙把他送到臨時救護點。
臨時救護點條件簡陋,但當時已收治了200多名傷員,雷偉英和其他傷員被轉送回國救治。約九個月后,他在哈爾濱的醫院治愈出院,又與20多名同時出院的戰友一起經沈陽重返朝鮮戰場。
雷偉英佩戴著抗美援朝紀念章,向記者講述入朝作戰的經歷。記者 冼振宇 攝
激戰西方山
到達谷山里后,雷偉英見到了從前線回來的連長和指導員。連長告訴他,此前部隊里的大部分戰友都已經犧牲。雷偉英被編入新的部隊,在谷山里集訓約兩個月后,奉命參加上甘嶺戰役中西方山和無名高地的戰斗。
當時,雷偉英所在的志愿軍15軍44師130團負責駐守上甘嶺西方山一側陣地,西方山再往上就是無名高地。部隊在西方山與敵軍連續作戰了好幾天,班里要派人掩護其他幾名戰士埋設地雷。班長自告奮勇申請執行任務,卻不幸被敵人開槍擊中。隨后,雷偉英和另一位戰士借助戰壕地形掩護,用擔架把中彈的班長抬回來,但班長已光榮犧牲了。
不久,部隊從西方山轉移到附近的無名高地。一天,團里下達命令,要抽調戰士到后勤連支援前線部隊,負責把木柴制成炊事燃料,雷偉英就成為了被抽調的其中一名戰士。“在防空洞里燒炭的時候,我從洞口就能看見密密麻麻的敵機在空中盤旋,有時候一個炸彈落在洞口附近,炸得大家滿臉滿嘴都是泥。”但冒著炮火與轟炸,雷偉英仍然出色地完成了燒柴制炭支援前線作戰的任務。
梧州零距離客戶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