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岑溪市革命烈士陵園大門,穿過紀念廣場,面前是一座莊嚴肅穆的四層建筑——岑溪革命紀念館。教育基地展廳,就位于紀念館的一、二樓。

岑溪革命紀念館
走進紀念館,正對門口的巨型浮雕刻畫著岑溪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場景,屋頂的五角星造型如同啟明星照亮前行道路。前來緬懷先烈的群眾站在浮雕與紅星之間,正在認真聽講解員陳蘭芬的講解。
“岑溪人民富于革命理想和奉獻精神,為了國家民族的獨立解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下面,請大家隨我走進教育基地展廳參觀,重溫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跟隨著陳蘭芬的步伐,岑溪的紅色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1925年,岑溪兩位積極尋求革命真理的年輕人林培斌、李植華,經過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培訓,成為岑溪籍最早的中共黨員。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林培斌、李植華回到家鄉開展農民運動工作,使岑溪成為廣西農民運動發展較快較好的地區之一。
革命的火種,就此在岑溪播下;英烈的故事,就此在岑溪流傳。
林培斌,廣西農民運動杰出的領導人之一,創建了廣西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蒼梧縣多賢支部,領導蒼梧、容縣、岑溪等15個縣的農民運動,掀起桂東南地區農民運動熱潮,1927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李植華,岑溪農民運動領導人,1927年4月被選為全國農民代表大會的廣西代表,百色起義后當選鳳山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兼任紅七軍某營營長,于1930年1 月與反動武裝戰斗負傷后犧牲,年僅24歲;
抗日名將高致嵩,奉命堅守南京雨花臺陣地,率數千名官兵浴血奮戰,最后與敵同歸于盡;
抗日名將陳濟桓,在桂林保衛戰中負傷,為免被俘受辱,毅然舉槍自戕;
……
從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征糧、剿匪斗爭,再到抗美援朝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岑溪籍的黨員、軍人、干部、群眾前赴后繼、勇于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岑溪英雄兒女的贊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