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廣西來賓市武宣縣東鄉鎮,探訪桂中革命火種誕生之地——中共桂中第一支部舊址及韋天強故居,重溫崢嶸歲月,感受初心力量。
崢嶸歲月
為推進農民運動、革命斗爭深入開展,1926年,廣西成立了3個農村支部,即多賢支部、懷集支部及武宣支部,武宣支部在桂中地區,也稱為“桂中第一支部”。
“你們看,這個群雕背景墻由三個‘1’構成。”隨著講解員李媛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向紅色文化廣場的一處群雕。“這三個‘1’,一是寓意著桂中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二是寓意著中國共產黨‘七一’建黨日,三是桂中第一支部領導農民革命運動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奪眾秤。”
雕像群的背后是劉家宗祠,這是桂中第一支部成立的地方。當年,共產黨員潘業俊、劉月高、鄧拔奇等人在此活動,多次召開重要會議。
20世紀20年代的劉氏宗祠。來賓日報記者 樊榮華 供圖
“我宣誓,在此以志誠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2月,東鄉區農協籌備處劉氏宗祠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翁堯年、潘業俊、朱文拔等10多人對著黨徽莊嚴宣誓,建立了中共武宣縣支部。從此,紅色革命火種在這里被點燃。
然而,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下,武宣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1928年6月,農民運動被迫停止。桂中第一支部從建立到被嚴重破壞,經歷了一年半的時間,播下了革命火種,給后面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打下了很好的群眾基礎,為武裝斗爭積累了許多經驗教訓。
重新翻新打造的劉氏宗祠。來賓日報記者 樊榮華 供圖
精神傳承
“故鄉誠可愛,親朋情更深。為了民族故,獻上我青春。”在東鄉鎮平嶺村韋天強故居墻上的這首離別詩,令人震撼。1928年6月,雖然農民運動被迫停止,但是星星之火在這得到傳承。
這是1938年,韋天強為抗日救國棄筆從戎,在離家之時特別寫下的這首詩。
“我的父親對黨忠誠,對人民無私奉獻,這是留給我們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韋天強86歲的兒子韋以忠說到父親當年的英勇事跡時,仍忍不住落淚。1947年韋天強犧牲時,韋以忠只有10歲。在韋以忠的印象中,他父親很高大。
從學生軍到黨的地下活動,從開展反饑餓斗爭到統戰工作,韋天強的一生都在為革命事業奮斗。1947年5月,韋天強前往貴州省從江縣宰便區做大地主莫御的統戰工作,途中遇敵不幸被捕,慘遭殘酷逼供,寧死不屈,壯烈犧牲,時年39歲。
逐夢前行
如今,桂中第一支部舊址和韋天強故居已經被打造成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故事和紅色基因在這里得以展示和傳承。
武宣縣城東七星湖鳥瞰圖。梁以松 攝
近兩年來,東鄉鎮利用桂中第一支部舊址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探索以主題教學+現場教學+訪談教學+互動教學+影音教學的“1+4”模式,創新黨性教育形式,同時開展重溫一次入黨誓詞、走一段紅軍路、唱一首紅軍歌、講一個紅軍故事、讀一本紅軍書籍的“五個一”革命教育活動,每年接待黨員群眾5萬人次以上,組織開展主題教育專題黨課1100余次,舉辦各類培訓1340余期,開設精品宣講課程1200余次,培訓8.5萬人次。
來賓日報社記者 樊榮華
梧州零距離客戶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