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雨燕)在藤縣太平鎮仁安村,藤縣正譽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100畝稻田里數百只鴨子圍養其中,覓食捉蟲。據了解,這是藤縣2021年稻田綜合種養的一個示范基地,通過推行“稻鴨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利用鴨子為水稻治蟲、增肥、活水、除草,走出一條優勢互補、資源綜合利用的生態種養結合道路。 近段時間,藤縣正譽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韋創杰一直在田間忙碌,給生活在稻田里的鴨子“搬家”,“要在水稻抽穗前,把鴨子趕回鴨圈”。今年年初,韋創杰在宣傳資料上了解到“稻鴨共作”生態種養模式,認為這種可大幅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的綠色發展模式很有發展前景,便在藤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幫助與技術指導下,于今年3月開始推行“稻鴨共作”生態種養模式。 “用村民的話說,就是讓水稻和鴨子一起長大。”韋創杰告訴記者,插禾20多天后,就可以將雛鴨放入稻田,鴨子全天候在稻田活動,會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同時鴨子的活動會刺激水稻生長,鴨糞便可作為肥料。在這個種養模式下,稻田的殺蟲劑和除草劑用量大幅減少,水稻長勢喜人,預計將有好收成。更令韋創杰欣喜的是,在稻田里長大的“稻田鴨”十分受歡迎,上半年的“稻田鴨”已經銷售一空,下半年的“稻田鴨”還未上市,合作社就已接到不少訂單。 藤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李慶介紹,“稻鴨共作”生態種養模式能在稻田有限的生態空間里生產出安全、優質的大米和鴨肉,是一項種養結合、降本增效的生態農業技術。據測算,推行“稻鴨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后,該示范基地的特色水稻每畝產350公斤,畝產值可達4550元,養鴨畝產值可達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