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區部分老舊小區內的公共區域被住戶用鐵皮、鐵柵欄“圈占”,“圈占”的鐵皮棚卻變成了紙皮、木塊等雜物的“住所”,從樓道里私拉亂接電線到鐵棚里給電動車充電等等,公共區域儼然變成了私人領地(詳見本報3月23日3版“讀者之聲”《樓前公共區域被霸占》)。這些現象背后存在的安全隱患讓人憂心忡忡。筆者認為,老舊小區的公共區域本不該“公”有“私”化。 在老舊小區里,亂搭建的鐵皮棚占用走道,不僅影響居民日常出行,一旦發生火災等緊急情況,這條唯一的生命通道也將會被堵塞。堆放的雜物不僅遮擋了滅火器等消防設施,還容易引來蛇蟲鼠蟻,影響日常的環境衛生。私拉亂接電線不僅加重了居民樓的用電負荷,電線長期暴露在室外也極容易導致漏電或短路,容易引發火災。 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須精準發力,打好組合拳,將老舊小區的公共區域退“私”還“公”。要加強對公共區域的管理,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為老舊小區“量身定做”物業管理服務。設立“街長制”“巷長制”,并充分發揮網格員力量,定期對老舊小區開展巡邏、巡查,維護老舊小區安全與穩定。加強與執法部門的通力協作,對老舊小區內的亂搭亂建、私拉亂接的情況開展重點全面排查,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拆除一起,消除“沉疴舊疾”,起到震懾作用。 此外,盤活公共區域現有資源,打通連接小巷、街道、社區規劃的“最后一公里”,以本地人文歷史、風俗習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打造“藝術涂鴉墻”“文化長廊”,美化社區環境,提升城市文化底蘊。 筆者建議,設立“一社區一文化中心一老年大學”體系,用粵劇、戲曲、下俚歌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藝形式,闡釋亂搭亂建、私拉亂接的危害,宣傳相關法律法規。開設繪畫、書法、棋類、太極、廣場舞等活動,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愛小區、愛社區的意識。設立“一鍵報警器”,連通社區民警,幫助居民解決困難和問題,打通應急“末梢”,筑牢安全“防火墻”,提升居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