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姚藍婷 通訊員 蘇潔
長洲水利樞紐,一個擁有“四個世界第一”的內河船閘,矗立在西江黃金水道的江面上,遠遠看去,波光粼粼,百舸爭流,非常繁忙。
在內河同一斷面上船閘的線數達到四線,排名世界第一;同一個斷面上船閘的單向通過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年單向通過能力達1.36億噸;世界上最大的互泄互灌省水船閘;三線、四線船閘閘室有效尺寸均為長340米、寬34米、門檻水深5.8米,并列為世界上閘室平面尺寸最大的內河單級船閘……
8月17日,廣西長洲水利樞紐的西江船閘,這是廣西境內最后一個梯級船閘。梧州日報記者 楊揚 攝
十年的時光并不長,十年的發展并不短。透過“四個世界第一”的背后,回眸長洲水利樞紐船閘這十年,不難看出,三線、四線船閘逐步建成投運后,解決了原有船閘通過能力不足導致季節性滯航等“瓶頸”問題,進一步暢通了西江水運大動脈,為沿江產業集聚和吸引東部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條件,為西江沿線航運企業帶來巨大的貨源,帶動了西江通航船舶的大型化發展,更促使西江航運產業的提質升級。
破解航道“卡脖子”難題
站在西江船閘調度中心15樓瞭望臺俯瞰長洲船閘,一艘艘裝滿貨物的大型船舶有序地排列待閘,然后緩緩駛過長洲水利樞紐的四座船閘……
8月20日,廣西西江船閘運行調度中心對西江流域多個船閘進行運行調度。梧州日報記者 陳凡 攝
長洲水利樞紐是西江航運干線在廣西境內的最后一個梯級船閘,共有四線雙向單級船閘,船閘通航按“三統一分”創新模式管理,是西江集團探索實踐船閘智能化應用、推動船舶智能化應用,以及船閘標準化、形象化的推廣試點。其中,三線、四線船閘于2011年5月正式建設,是廣西打造西江億噸級黃金水道,解決廣西內河運輸瓶頸的關鍵性工程,也是西江經濟帶基礎設施大會戰的重點項目。2015年1月和2016年3月,這兩個船閘分別建成通航,與早已投入運行的一線、二線船閘形成合力。很快,長洲水利樞紐船閘的總年單向通過能力就突破了1億噸,破除了西江航道上的“卡脖子”問題,結束了長洲水利樞紐船閘長達八年的季節性滯航歷史。
西江集團船閘運行管理部船閘調度中心運行調度班長謝銘見證了長洲水利樞紐船閘的巨變。“2014年6月,我因工作調動來到長洲三四線船閘分公司。在這里,我見證了三、四線船閘主體竣工,參加了設備安裝調試。我見證三、四線船閘正式通航運行。”謝銘說,船閘初始運行時,工作條件艱苦,上班的道路就是一條爛泥路,調度室在集控樓一個密不透風的房間里,只能依靠攝像頭觀察船舶的停靠、進閘和運行。
隨著船閘管理環境的不斷提升,2017年12月,廣西西江船閘運行調度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實現了對西江流域12個梯級17座船閘的統一報到、統一調度、統一信息發布,對船舶報到信息、船閘過貨信息、水情信息等實現實時共享互通,并對船舶過閘和貨物信息實現大數據應用的同時,實現了梯級船閘集中控制,現場無人值班或少人值守。在調度中心能夠實時控制各梯級船閘現場任何一個攝像監控點,實現對各梯級船閘的生產情況進行實時監視。
西江黃金水道再提速
2018年,長洲水利樞紐船閘過貨量首破億噸,全年達到1.32億噸,比2017年增長33.4%,西江成為名副其實的“億噸黃金水道”;2020年,長洲水利樞紐船閘過貨量1.51億噸,成為全球過貨量最大的天然內河航運樞紐之一;2020年至2021年,長洲水利樞紐船閘年過貨量已連續兩年超過1.5億噸……
船閘過貨量大幅提升的背后,離不開西江黃金水道建設者的辛勤開拓,離不開船閘運維人員不分寒暑奔赴現場的兢兢業業,離不開船閘調度員的默默付出,更離不開西江流域實行聯合調度的大膽創新。西江集團船閘運行管理部長洲船閘運維班班長湯全清說:“我們集團經過不斷努力,實現了從船主上岸人工繳費到現在不停船、不靠岸的網上繳費審核通行,船舶過閘效率顯著提高。尤其是2018年西江流域‘一干線三通道’聯合調度系統全面建成,經過幾年努力,我們已實現了西江流域12個梯級17座船閘的聯合調度,其中有9座船閘還實現了遠程集中控制,實現了從‘三統一分’船閘管理模式到‘四統一分’船閘管理模式的升級,有效促進了流域過貨運量的大幅增長。”
2018年12月,西江集團創新采用“三統一分”(統一報到、統一調度、統一信息發布,不同業主分開運行維護)的流域船閘管理模式,率先在國內實現流域多級多線多業主船閘的聯合調度和集中控制,改變了西江流域各船閘特別是不同業主船閘長期以來形成的孤立管理、數據孤島局面。實施聯合調度以后,流域過閘效率明顯提高,船舶平均待閘時間由原來的10多個小時縮減到6小時,從貴港上游到廣州船舶周轉率比之前翻了一番。
在“三統一分”流域船閘管理創新的基礎上,西江集團還建成了以西江水運物流網、北斗船舶監控綜合信息平臺、“96336”服務短號、西江通APP和西江E支付等為主體的北斗智能過閘服務系統。目前,安裝“北斗智能終端”(“水上ETC”)船舶數量已超過5000艘,占廣西區內經常過閘總動力的98.5%以上,實現了船舶不上岸報到、不靠岸繳費,通過科技創新手段為流域過閘效率再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