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福利在线_xxxx影院_毛片网站免费_777sesese

梧州零距離APP梧州零距離
梧州零距離網 > 零距離頭條 > 正文
鍛造新時代高素質產業工人大軍
——我市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綜述
時間:2022-09-26 來源: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 作者:記者 黃子萃 通訊員 宋君林 編輯:陳虹熹

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黃子萃 通訊員 宋君林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事關發展全局,市委書記蔣連生對此作出批示: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強則城市強;高質量推進產業興市、工業強市,實現再造一個工業梧州的奮斗目標,離不開全市廣大產業工人的接續奮斗;要為打造“一極三城”建設“四個梧州”夯實技能人才基礎,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為此,今年以來,我市各級各有關部門緊密圍繞“強化政治引領為根本保障、聚焦技能素質提升為核心任務、重視產業工人權益維護為基礎工程”的總體思路,在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下簡稱“產改”)路上不斷探索創新,取得了多項具有梧州特色的新成效。

政治引領提供根本保障

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產改工作,成立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協調小組,相繼出臺一系列改革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工會牽頭抓、各部門各司其職的工作格局。在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下,我市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引領、建功立業、素質提升等88項產改指標任務得到全面推進,自治區級、市級、縣級三級共22家試點企業的改革示范先行,推動“梧州模式”產改工作向基層延伸,實現分層、有效、全覆蓋。

“職工的學習平臺越來越多了,定期舉行黨建活動大大增強了公司凝聚力。”自治區級產改試點企業——廣西昭信平洲電子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說,如今學習勞模工匠成為了企業員工的新話題和新標桿。今年4月份,梧州市產業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可以為全市職工提供勞模風采展覽、紅色教育、實踐教學等一體化服務,為我市加強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重要平臺,至今已累計有236家企事業單位、9800多人次到基地“打卡”學習。

企業想要健康發展,黨建掌舵是核心。今年,我市加快籌建“廣西第一個工會舊址紀念館”工運紅色教育基地等活動陣地。同時,我市還深入開展“兩新”組織黨建提升工程,開展思政教育進企業、勞模工匠進學校“雙進”活動;開展“中國夢·勞動美”“常學力行守信念,八桂職工跟黨走”等主題活動,將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宣傳貫徹延伸到“神經末梢”產業工人中,引領一線職工聽黨話、跟黨走。

聚焦工人技能素質提升

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入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為職工打造職業技能培訓新平臺,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素質。如今,不少技術工人都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有了技能展示舞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工作更有動力了。”

最近五年內,我市共有35名職工在廣西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12人被授予“廣西工匠”。這些勞模工匠身后,是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不斷追求發展進步的產業工人。目前,我市先后建立起11個自治區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58個市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梧州工匠學院”等技能培訓示范基地、綜合素質提升基地,對企業員工、農民工、農村先進黨員進行專業培訓達1.32萬人次。在不懈努力中,越來越多工人在平凡崗位上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在勞動中體現自我價值。

同時,我市多部門聯合成立服務專班,依托6個金牌就業管家工作站,指導全市各大園區624家重點企業、制造業企業自主開展崗位技能培訓。目前,各園區重點企業、規上制造業企業共有4245名新職工完成培訓并實現就業。該做法不僅降低了企業招工成本,還有效促進培訓+就業的精準對接,受到企業高度認可。2020年以來,我市培訓的企業員工累計達到5.52萬人次。

優化產業工人隊伍結構

今年,我市聚焦城鄉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大灣區返鄉就業人員等重點人群,通過對接企業和院校,強培訓、促就業,不斷優化我市產業工人隊伍結構。

企業是產改工作的推進主體,企業能留住人了,產業經營也好了。今年,我市在企業推行“技高多得、多勞多得”分配原則,加快推進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

“進入企業后,不僅學得一手好技術,還能讓家里的生活逐漸改善。”一名廣西神冠膠原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的農民工說。據了解,該公司現有農民工566人,占一線產業工人的31.4%,農民工用工數量在我市民營企業中位居前列。公司通過技能考核員工,按內部技能等級計發薪酬的做法,被編入《自治區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簡報》,對我市民營企業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及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在信息技術、醫藥衛生、茶葉生產與加工等行業中,70%以上新增從業人員來自市內各職業院校。為引導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我市圍繞“5+2”重點產業開展產教融合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構建中職—高職有效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在校生規模穩步擴大。目前,全市已建成職業教育中心5個,具中等職業學歷教育院校有17所。

與此同時,我市不斷出臺支持農民工隊伍就業創業政策,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調勞動關系機制;通過“法院+工會+人社+N”訴調對接機制、12345熱線等,積極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最關心的利益問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今年,我市用于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社會保險、公益性崗位、就業見習、求職創業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補助等支出達1424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