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農業的根本,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國家從保證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劃定并守住了18億畝的耕地保護紅線,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從這一角度來看,確保耕地的保有量,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關系著糧食安全。 然而,耕地保護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法律性強,情況復雜,難度較大,是一項綜合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與配合。近年來,我市各級各部門扎實推進、全面落實田長制各項工作,嚴格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確保耕地保護有名、有實、有效。自2021年11月全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以來,我市建立了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組五級“田長體系”,實行“黨建+網格化”管理,共落實田長1621人、網格員6650人。此舉讓每一塊耕地都有了守護人。而且,7個縣(市、區)882個行政村與鄉鎮政府簽訂了耕地保護責任書,70.08萬戶農戶與村委簽訂了耕地保護責任書。 不僅如此,據《梧州日報》1月6日報道,日前,我市簽發首個一級田長令,發布《梧州市田長制考核暫行辦法》,按照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的要求,明確梧州市一級田長對各縣(市、區)二級田長履行田長制工作情況進行考核。這個一級田長令,將確保我市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雖然我市對耕地的保護體系越來越完善,措施也越來越嚴厲,但我們依然不能掉以輕心,畢竟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及違法占用耕地建房的行為仍時有發生,對這種行為如果不及時發現和制止,就容易造成“破窗效應”,使耕地減少。 因此,全市各級各部門必須全面推行田長制,把加強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做實耕地保護“田長制”,加快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耕地保護機制,同時積極探索有效監管方式,多部門聯動形成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強大合力,齊抓共管守好每一寸耕地,守好梧州人民的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