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書院大門
俯瞰秀容書院
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綿延千余年,遍布全國各地。我國古代的四大書院,分別為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書院和嵩陽書院。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有一座保存完好且仍具有教育功能的書院——秀容書院,它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曾為清代忻州最高學府,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人才,是當時三晉馳名的書院之一。
古代書院作為學生學習和研究的場所,地理位置的選擇尤為重要,創辦者竭盡全力希望營造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們脫離喧囂繁雜,靜下心來研究學問。中國古人理想的讀書場所是茂林修竹,即在環境清幽的山林之間,遠離塵世,安靜心靈。因此,書院一般建在偏僻、靜謐、優美的名勝之地。
秀容書院選址于忻州西南最高處的九龍崗,占的是原忻州儒學舊址。書院東面是文昌寺和白鶴觀。據遺山先生《天慶觀記》載,白鶴觀始為七圣觀,后改為天慶觀、白鶴觀,創建于唐天寶年間。這里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盡收眼底,是難得的風水寶地。金代大文豪元好問曾吟詩贊道:九龍崗上望青川,水色悠悠接遠天。絕似江南風景好,煙波只欠釣魚船。
秀容書院和中國古代的其他書院一樣,設有書院主講和總理院務的人,當時叫山長。秀容書院歷任山長今可考者,有崔嶫、薛河東、趙宗先、董宇煒、郝椿齡、米毓瑞等六人。
從公元1775年秀容書院創建,到公元1902年改為新興中學堂,秀容書院在忻州歷史上共存在了127年。書院改為學堂,其最大的變化是教學內容的變化,也就是學生所學課程的變化,特別是增設了數、理、化等自然科學課程,一改過去只是讀經講經、學做八股文、預備科舉考試的那一套內容。這是一種劃時代的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合乎世界潮流的一大進步。從此以后,在忻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才開始有了近代意義上的學校。
(本報綜合)
(本版圖片均為網絡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