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梧州日報》報道,梧州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梧州市公安局深入推進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行動,積極整頓互聯網違法犯罪亂象,并通報兩起典型案例,為全市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近年來,“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生長,為了迅速聚攏更大流量和曝光度,一些創作者忘記了初心,意圖通過炒作社會熱點事件、假冒權威發布科普解讀、打造低俗虛假人設等方式為賬號“擴大聲量”。一些喪失底線的“自媒體”運營者渾水摸魚,借助“自媒體”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數據造假、篡改歷史、傳播謠言、侵犯權利,乃至鋌而走險敲詐勒索等,社交媒體平臺“泥沙俱下”令人難辨真偽,“自媒體”亂象充斥網絡空間令人警惕,不但違背了發展“自媒體”的初衷,更給人們獲取優質網絡服務造成困擾,“自媒體”亂象帶來的負面效應也引發了越來越多質疑之聲,頻頻發生的“自媒體”亂象,備受詬病。凈化網絡空間生態成為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的呼吁,懲治網絡違規賬號也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呼聲。如何規范“自媒體”發展,使其回歸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成為一道必須解決的網絡治理課題。
面對這樣的亂象,需要審視自媒體發展的共性問題。客觀來說,“自媒體”為每個人提供了表達平臺和傳播入口,但也恰恰是過低的門檻給一些違法違規行為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不論是為了流量變現而炮制假新聞、傳播謠言,還是為牟取私利鋌而走險,“自媒體”之亂根子都在“利益”上。為此,必須圍繞此癥結,抓住重點,精準施策重拳懲治,做到“打蛇打七寸”。對違法違規者予以“清空粉絲數量,暫停或關閉、封禁直播、用戶打賞、知識付費、收益提現權限,下架商品鏈接,取消廣告收益、流量分成等處罰措施,從獲利源頭上對“自媒體”違規營利進行遏制。進一步完善監管法律法規和制度,進一步完善“自媒體”運營主體的資格審查,對違規運營者建立“行業黑名單”。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提高互聯網管理的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善待、善用、善管”網絡,讓互聯網便民、利民的優勢持續放大,負面影響縮小。
“自媒體”普遍依托各大網站平臺扎根生長,網站平臺的態度舉措也潛移默化影響“自媒體”的發展態勢。從這個角度講,要有效整治亂象、引導“自媒體”正向發展,始終需要相關網站平臺積極落實自身責任。一方面,網站平臺需要著力開展自查自糾、明確賬號處罰措施、健全賬號審核管理機制等,肅清網絡不良風氣;另一方面,各方還需以清朗整治為起點,繼續落實完善常態化監管和各方面督促機制,從而長久引導各種領域、不同體量的“自媒體”賬號向好向善成長,攜手廣大用戶共同構建并優化良好的網絡內容生態和傳播環境。
整治“自媒體”亂象、培育良好網絡生態需要久久為功。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厚植“自媒體”發展的良善土壤,需要有關部門和相關平臺持續不斷地嚴格管理和積極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