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福利在线_xxxx影院_毛片网站免费_777sesese

梧州零距離APP梧州零距離
梧州零距離網 > 零距離頭條 > 正文
記錄時代變遷 唱響奮進凱歌
時間:2023-11-08 來源: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 作者: 編輯:陳虹熹

編者按:

11月8日是第24個中國記者節。

近年來,梧州日報社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和市委宣傳部的正確指導下,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職業志向,堅守初心使命,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深入踐行“四力”要求,講好梧州故事,傳播梧州聲音,唱響奮進凱歌。

同時,梧州日報社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落實“三貼近”、增強“四力”要求,傳播黨的方針政策、記錄時代變遷、關注民生冷暖,源源不斷生產了一大批主題鮮明、制作精良、極具感染力、社會效果好的新聞作品。2020年至今,梧州日報社已有超過125件新聞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及廣西新聞獎等各級各類新聞獎項。

在中國記者節之際,我們策劃推出記者節專題,把鏡頭和筆對準自己,記錄近年來獲獎的部分作品,真實還原在報道中踐行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的背后故事和感想,向每一位有理想、有擔當的新聞工作者致敬。我們將步履不停,始終奮進在路上,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字有情感稿件有“靈魂”

梧州日報記者 陳雨燕

《以生命擔使命 以忠誠鑄警魂》版面圖

作品:《以生命擔使命 以忠誠鑄警魂》(刊登:《梧州日報》2021年8月11日)

作者:陳雨燕、曾亮

編輯:肖苗生、梁錚鳴

獎項:第32屆中國新聞獎典型報道三等獎

《以生命擔使命 以忠誠鑄警魂》以文字通訊的形式,生動還原了從警三十余年的“任長霞式公安局長”“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匡伯彪同志赤膽忠誠敢于亮劍、實干擔當心系群眾、敢為人先推動改革的英雄形象。

當時,為了高質量完成這篇稿件,在接到報道任務后,主創團隊第一時間與市公安局不同警種部門展開討論,聯系采訪匡伯彪同志的戰友同事、幫扶群眾,在大量的工作事跡與關聯人物中“大浪淘沙”,梳理出“掃黑除惡”“為民辦事”“改革創新”等有代表性的關鍵脈絡,瞄準了需要深入采訪的核心事例。

陳雨燕(右一)在工作中。陳雨燕 供圖

在隨后的一周時間里,我們對十余名采訪對象進行了面對面采訪,挖掘梳理了數十個故事片段,積累了大量翔實素材。就在現場采訪時,我們還抓取到了匡伯彪同志包里常備著降血壓藥和降血糖藥、經常大晚上不打招呼就到各個派出所去調研等細節。有幾名采訪對象在接受采訪時多次眼泛淚光,從他們的口中、眼中,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匡伯彪同志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和對公安事業的無限熱愛。把這份感受注入文字中,才讓稿件有了“靈魂”,才能夠給讀者以觸動、以深思、以啟發。

這篇文章的刊發,使得讀者更深地了解英雄人物,也讓我們獲得了中國新聞獎等榮譽。我將心懷感恩繼續奮進,爭做敢打敢拼、有情懷、有擔當、有創造力的新聞工作者,為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貢獻一份力量。

心中懷敬畏照片存真實

梧州日報記者 楊揚

《多方救援力量聯合開展搜救》版面圖

作品:《多方救援力量聯合開展搜救》(刊登:《梧州日報》2022年3月23日)

作者:楊揚

編輯:肖苗生、黃靜、楊麥

獎項:中國地市報2022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新聞攝影類一等獎

六年半前,我加入梧州日報社成為一名攝影記者,此后與新聞結下不解之緣。

多年來,我堅持深入一線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大批有影響的新聞作品先后在報刊、網站等平臺發表。在眾多作品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多方救援力量聯合開展搜救》。

楊揚在工作中 。 楊揚 供圖

“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發生當晚,我正在家吃飯,接到事故報道任務通知后,我馬上放下筷子,整理好需要用的相機,直奔現場。我和文字記者來到事故發生的村口,經過多番溝通,我們才得以摸黑步行進入事發地點周邊,采寫相關新聞。

3月22日凌晨,我看到一批消防救援人員從事發地點奔跑出來,在藤縣埌南鎮莫埌小學內就地坐下。我觀察了一會,發現他們脫下頭盔,喝水、簡單吃點東西后,就席地而臥。我馬上跑上二樓,從高處俯拍,畫面中隨意放置的頭盔、水瓶、八寶粥剛好映襯出他們的匆忙和勞累。為了不影響他們休息,我沒有使用閃光燈,照片出來的效果雖然稍顯粗糙,但效果卻更真實。

從業以來,懷著對新聞作品的敬畏,我始終不敢懈怠。往后,我會繼續發現更多精彩,用照片記錄時代。

“互粉”聚溫情文案引共鳴

梧州日報記者 黃祎婧

《今天,梧州龜苓膏要跟你們說一聲“多謝”》推文圖

作品:《今天,梧州龜苓膏要跟你們說一聲“多謝”》(刊播:梧州零距離微信公眾號,2022年9月16日22時27分)

作者:黃祎婧、石渝、黃東瑩、劉遠菁

編輯:黃東瑩、劉遠菁

獎項:2022年度廣西新聞獎融合報道類二等獎

2022年,在梧州發生“9·5”疫情防控阻擊戰時,區內眾多兄弟城市的醫務工作者集結梧州、攜手抗疫。當年9月16日,醫務隊伍順利完成任務離開梧州,市民、網友紛紛通過不同平臺、方式表達感激之情。梧州零距離網站編輯部當即決定制作推送融媒體產品。

梧州零距離網站編輯在討論完善創意海報。 羅浩彥 攝

“互粉”,是我們在創作這組海報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我們想到廣西本來就是一個“嗦粉”大家庭,以廣西人的共同喜好為切入,于是有了第一句文案“不管寬粉圓粉 我們永遠互粉”。順著這個思路,我們決定把各地市的美食特產與梧州美食互動表白,呼應各方合力抗擊疫情的決心。

抗疫期間,作為梧州傳統特產的龜苓膏因為與“歸零高”同音,被賦予特殊意義。因此,在作品標題上,我們特意突出“龜苓膏”這個暗含梧州人樂觀向上精神的元素;在海報編排上,以梧州龜苓膏與南寧老友粉的互動作為壓軸,從而鮮明點出作品主題:感謝八桂的兄弟姐妹,同舟共濟!

這篇推文發表后,閱讀量瞬時超過10萬人次,點贊量超過2000人次,評論區不斷有網友留言,大大超過可公開展示的數量,本地網友紛紛借此表達對兄弟城市醫務工作者的感激之情,稱贊文案說到自己心里去。

聽群眾呼聲促問題解決

梧州日報記者 冼振宇

《兩輪車充電樁何時戴上“緊箍咒”》版面圖

梧州日報記者 冼振宇

作品:《兩輪車充電樁何時戴上“緊箍咒”》(刊登:《西江都市報》2022年5月20日)

作者:冼振宇

編輯:黃欣、黃秀瑜

獎項:2022年度廣西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類二等獎

都說新聞來源于生活,兩輪電動車充電樁輿論監督題材就來源于一次討論。

報社的編輯們使用的交通工具多是兩輪電動車。一天,編輯黃欣說:“我們小區的兩輪車充電樁肯定有問題,車子充了一晚電,竟然沒充滿,還花了3元多!”她話音剛落,一旁的同事們產生共鳴,七嘴八舌把自己使用充電樁遭遇的不滿分享出來。多年的新聞從業經驗鍛煉出來的新聞敏感性,讓我們從中發現線索,我們當即決定把這個內容做成專題報道。

冼振宇(左)在工作中。冼振宇 供圖

然而,充電樁作為近幾年才出現的新事物,對其監管,肯定存在不同部門的職責交叉和標準制定的滯后性,這無疑為采訪帶來難度。

我們堅持從新聞事實出發,著眼“充電難”的民生需求,從國家對新能源發展規劃的大背景入手,創新把輿論監督與政協委員民主監督結合起來,通過新聞輿論監督,推動城市管理規劃關注、重視、回應民意呼聲。這篇專題報道的完成,從一定程度上推動相關部門研究和修改相關政策措施,最終讓民生問題有機會得以從制度上獲得保障。

《長津湖戰役親歷者:“戰爭不停,我們也不能停下”》版面圖

英雄談戰事 生死拋腦后

梧州日報記者 吳艷虹

作品:《長津湖戰役親歷者:“戰爭不停,我們也不能停下”》(刊登:《梧州日報》2021年11月8日)

作者:吳艷虹

編輯:集體

獎項:2021年度中國地市報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文字通訊類一等獎

2021年10月,電影《長津湖》上映,這部講述抗美援朝故事的電影引起觀眾強烈反響。當年11月,我接到報道任務,采訪梧州本地的抗美援朝英雄——譚蘇,他曾參加長津湖戰役。

采訪前,我寫好了采訪提綱,但有點擔心年逾90歲的譚蘇年紀大了,對幾十年前的事情記得不清楚。懷著忐忑的心情,采訪當天,我來到譚蘇家中。只見譚蘇坐在椅子上,頭發花白,當年的抗美援朝英雄和藹可親,面帶慈祥笑容。他雙眼炯炯有神,在一舉一動中依然流露出軍人氣質。

雖然年事已高,但譚蘇談吐清晰。和譚蘇交談中,我獲悉他18歲入伍后不久便當上炮兵,后來脫穎而出成為“一等射手”。他一邊回憶過去,一邊做出射擊的動作。譚蘇還參加過淮海戰役,他向我講述著當年在戰爭中的事情。

吳艷虹在工作中。 吳艷虹供圖

譚蘇的大兒子譚舒恩還介紹,電影《長津湖》上映時,譚蘇在親屬的陪同下觀看了電影,想起一幕幕往事他不禁潸然淚下。我趕緊把這些動人的細節記下來,后來也把這些細節寫到了稿件中。

在采訪現場,我聽著譚蘇的故事,內心非常觸動,幾次問譚蘇:“你不怕嗎?”每一次,譚蘇都堅定地回答:“戰爭不停,我們也不能停下。”這讓我深刻地領悟到,英雄不是喊出來的,是拼搏出來的,他們把寶貴的生命、個人利益都拋諸腦后,完全服從組織安排,他們是名副其實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