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耳朵做成菜時大多喊作耳皮、耳尖,根部肥腴厚實一些,耳尖部位瘦薄一些,不加細分的話一般就是籠統指那扇肥腴的豬耳朵。
有些美食是天生的高顏值,二師兄豬八戒的大耳朵給人喜樂之感,豬耳尖則帶給老饕們綿長的回味。本來豬耳朵在豬身上屬于十分正宗的邊角余料,卻是鹵菜店夜市攤的顏值擔當,無論鹵制還是熏臘,無論涼拌還是熱炒,紅油耳尖、辣炒耳尖,一直都是人們餐桌上的“流量之星”,經久不衰。
可能是由于豬耳尖離豬拱嘴距離太近,為了避免一些強烈的腥味,直接鮮吃的還是比較少,常見的要么是鹵制涼拌或回鍋炒著吃,要么是寒冬臘月腌制熏成臘味。就是這一鹵一熏,被邊緣化的食材一下就成了人們的心頭好。那絲絲白皙的脆骨大概就是豬耳尖的靈魂,脆骨咬起來起伏跌宕,嚼起來沙沙作響,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意,許多人對大魚大肉嗤之以鼻,卻對豬耳尖魂牽夢縈,情有獨鐘。
新鮮豬耳朵先要處理干凈,有些部位可能殘存有豬毛和一些污穢,過去用燒紅的火鉗炮烙,現在用明火燒,然后用刀刮洗干凈,再下鹵鍋鹵制,不需要太長時間,鹵透進味即可。鹵制好的豬耳朵先撈起來,擱置放冷,冷透后切成薄片,可以涼拌著吃,也可以回鍋炒著吃。
切好的耳尖裝盤,澆上蒜末、姜末、辣椒紅油一起拌,加醬油、陳醋、香油、味精、蔥花、香菜、芝麻或花生碎之類,隨個人喜好添加。涼拌吃的耳尖,最好先放到冰箱冷藏一下,晶瑩剔透,口感清涼,軟脆交錯,嚼勁十足。
有的人則是喜歡回鍋炒,用青椒絲、蒜粒、姜絲一起炒。回鍋炒的耳尖熱氣騰騰,香味四溢,趁熱吃下,一邊軟糯,一邊脆韌,肥而不膩,帶著濃厚的煙火氣息,是非常棒的下飯菜。
熏臘豬耳朵就要在臘月里制作最好,將新鮮豬耳朵處理干凈后,再抹鹽腌制,可以加些花椒、桂皮、八角一起腌,幾天后放到屋外瀝干鹽水,在寒風中自然晾干,再轉到灶屋里,讓灶屋的冷煙慢熏。豬耳朵經過歲月煙火的熏陶,外表變為深沉的古銅色,更是添加一股不可抗拒的魅力。吃的時候,將臘豬耳朵洗凈灰塵,下鍋煮熟,撈起來冷卻后切片,表皮是醬紅色,肥肉是淡黃色,瘦肉是緋紅色,那軟骨還是白色,真是天造地設的藝術品,貨真價實的美食。實際上此時就可以吃了,不要任何蘸料的“裸吃”,別有一番風味。當然更多的還是用干紅辣椒、青蒜一起回鍋炒,這是一道十分驚艷的菜,臘香醇厚,醬紅色的耳尖使人們味蕾大開,一上桌就被一掃而光。
三五個朋友一起吃夜宵,切盤豬耳尖,澆上紅油、蒜泥、姜末一拌,再配些雜七雜八的冷菜熱菜,來一扎冰啤酒,一邊吃著喝著,一邊談天說地,什么也不必說明白道清楚,如同有些陳年舊事,如同有些風花雪月,也許就是那么突如其來,也許就是那么了無蹤影,疾風驟雨,飄忽不定,讓人摸不到脈,只剩下反復咀嚼的人生滋味。
(據《常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