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西江都市報記者 吳艷虹
“巷子里的垃圾桶不見了。”“垃圾桶蓋子的螺絲被人為損壞了。”……垃圾桶是每家每戶都需要的公共設施,然而家家需要并不代表人人喜歡。一直以來,放置在我市背街小巷內的垃圾桶總是遭到隨意移動、損壞、踢倒,被居民“嫌棄”的垃圾桶常常面臨無處安身的尷尬處境。
垃圾桶被私自拖走后,原本放垃圾桶的地方卻被居民當作是露天垃圾場。
在背街小巷內設置垃圾桶,本意是為了集中收納居民的生活垃圾,杜絕隨意傾倒的行為,維護環境的清潔。但垃圾桶的擺放位置問題卻反復被居民投訴,這當中有些什么原因?有關部門對此又有哪些相應解決問題的舉措呢?
現象:垃圾桶幾乎成“垃圾”
在我市老城區內有不少背街小巷,萬秀區背街小巷的清潔面積約60萬平方米,長洲區約26萬平方米。這些背街小巷所處位置人口密集,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居民生活垃圾。
為了方便居民丟垃圾,在東正路新倉巷13號對出,環衛部門曾在這房子前面放有一組生活垃圾桶。
“你看,原本我們把一組生活垃圾桶擺放在這間無人居住的房子前面,這里也是周邊居民出入東正路的必經通道,雖然這里的巷子比較窄,但放垃圾桶的位置既不影響居民通行,也可以讓周邊居民出門時經過這里順便丟垃圾,非常方便。”12月6日,在萬秀區東正路新倉巷13號,萬秀區環衛站工作人員劉景源指著這里的一塊小空地對記者說。但垃圾桶放置不久后,居民“嫌棄”垃圾桶不美觀,私自把它們移動到斜對面的燈柱下。又過了不久,垃圾桶再次被私自拖走,搬移到100多米外的東正路大街上。而原本放垃圾桶的地方卻被居民當作是露天垃圾場,導致垃圾亂堆放現象頻現,周邊環境變差,地面又黑又臟。
環衛部門在東正路大街上建設了生活垃圾分類亭,方便居民丟垃圾。
環衛部門表示,類似這樣的事情經常在背街小巷內發生,特別是在萬秀區老城區范圍內,如云蓋山、大東市場、石鼓沖、廣東路、下三云、東山沖等地。
據了解,在萬秀區的老城區內,背街小巷的居民樓主要以私宅為主,無物業管理;在長洲區,背街小巷內多數是有物業管理的小區。因此,萬秀區內背街小巷垃圾桶被移位和損壞的情況比較常見。
“云蓋路周邊有不少背街小巷,小巷的路面大多是斜坡,而且拐角多,房屋樓棟之間距離近,而放置在市內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內的垃圾桶一般為一組,占地約1平方米,很難能找到一個適合放置垃圾桶的地方。”萬秀區環衛站副站長徐宏劍說。
因此,環衛部門經過對云蓋路周邊地形的細致了解后,選定了幾個放置垃圾桶的地方,但是垃圾桶放置不久后,就會無緣無故“失蹤”,或者被損壞,給負責收垃圾的環衛工人的工作增加了難度。“有時候我來到這邊準備收垃圾,卻發現兩個垃圾桶都不見了,還得四處尋找。有時候發現垃圾桶倒在地上,有時候桶蓋的螺絲壞掉了。”萬秀區環衛站環衛工人陳火群說,“居民經常跟我們說,不喜歡垃圾桶放在自家門口,讓我們挪去其他地方,但挪了之后,另一戶居民又有意見了,我們很為難。”
針對此情況,環衛部門曾多次聯合城南街道辦、阜民社區人員上門與居民面對面溝通,希望居民能互相理解,自覺愛護市政環衛設施,但溝通無果。
環衛部門:嘗試定點定時回收垃圾但收效甚微
據了解,在相關指導意見中對主干道的垃圾桶、果皮箱的設置有明確的規定,即80~100米距離設置一組,但對背街小巷的垃圾桶設置卻沒有明確規定,只表示要滿足居民需求。面對居民提出的要求,我市環衛部門曾經考慮減少垃圾桶的數量,以此解決垃圾桶遭到破壞的問題。
2022年,上三云路的三云豪庭小區物業公司撤出,該小區的垃圾桶一直放在停車場出入口,但小區居民嫌走得遠,不愿意走過去丟垃圾,而是把垃圾堆放在小區門口,非常影響市容市貌。后來,環衛部門采取定點回收垃圾的形式,每天早上8時、下午5時到小區回收垃圾,讓居民到點才把垃圾拿出來,其他時間就先把垃圾放在家里,不要堆放在門口,對此,仍有居民我行我素,沒有服從安排。
市環衛部門表示,他們曾效仿廣東信宜、茂名等地方,沿街和背街小巷內減少垃圾桶數量,嘗試定點定時上門回收垃圾的方式,來解決居民亂丟垃圾的情況,但效果甚微。
目前,背街小巷的居民生活垃圾量大與垃圾桶設置地點的矛盾,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接下來,市環衛部門計劃在背街小巷內建設四分類生活垃圾分類亭,每個分類亭覆蓋約200戶居民,引導居民集中投放,而且垃圾桶更美觀。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 吳艷虹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