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梧州日報》報道,近日,我市啟動扶貧志編纂工作。這意味著我市脫貧攻堅必勝的堅定志向與決心和成就將用志書的形式進行記錄,以“梧州之志”記錄“梧州之治”。
“志”,即地方志,中國地方志是承接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地方志旨在“述往事、思來者”以達到“彰往而察來”的功效。地方志的功能在新時代并沒有削弱,反而越發重要。 以“志”的形式來記錄我市扶貧工作,既是重大政治任務,也是文化工程,是全面展示我市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之一。回顧我市脫貧攻堅的歷程,全市累計脫貧42.1萬人,龍圩區、蒙山縣、蒼梧縣、藤縣4個貧困縣(區)實現摘帽,267個貧困村出列,解決了困擾群眾的上學難、行路難、就醫難等問題,脫貧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脫貧地區面貌煥然一新,可以說,編纂梧州扶貧志不僅是記錄貧困地區的發展變化、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以及脫貧經驗等,也是深入地宣傳和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接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 筆者認為,要編纂好梧州扶貧志,就要堅持全面、系統、客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秉持樸實、嚴謹、科學的態度,把握好“一軸三點”。 其中,“一軸”,就是時間軸。扶貧志按一定的時間范圍,依志書編纂體例記錄我市行政區域扶貧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重大活動事件、重大創新成果,以及涌現的典型經驗、先進人物等,重點記述改革開放以來的扶貧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的脫貧攻堅輝煌成就。 此外,“三點”,就是全面、系統、客觀。就是既要講在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大改變,也要講貧困群眾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還要體現廣大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充分發揮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編纂中要梳理總結全市包括作為主戰場的各縣(市)區在脫貧攻堅中產生的好經驗、好做法。堅持全流程、各環節嚴把資料關、體例關、史實關、審核關。樹立全局觀念和“一盤棋”思想,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形成工作合力。在編纂工程中,既保持專業性的同時,也適當考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扶貧事業的目標、政策和成果,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市在脫貧攻堅上所作的努力。 志,貴在史識,重在致用,而不是束之高閣。記載寶貴扶貧經驗和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實踐的扶貧志應該融在方志文化里,實現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軍營等六進,大力營造“人人讀志”的良好氛圍,讓地方志書籍成為領導干部案頭書,機關單位常用書,讓方志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