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郭俊杰 通訊員 盤振春
近日,國家民委公布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命名名單,梧州市上榜,這標志著我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市各項工作的主線,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全力打造散雜居地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梧州樣板”,培育了5個全國級、42個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筑基礎,黨的領導更加有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我市堅持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強基工程、生命線工程和“一把手”工程,納入梧州市“十四五”規劃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縣(市、區)和市直各部門年度各項考評重點內容,使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更加有力。
群雁高飛頭雁領,船載萬斤靠舵人。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多次專題研究部署全市民族工作,各級各部門圍繞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點工作主動作為、高效協作,帶動基層干部群眾持續熱起來、行動起來,有效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職、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新時代民族工作格局。
知之深、信之篤、方能行之實。我市著眼學深悟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要義,精準實施“頭雁”“群雁”“浸潤”“種子”四大工程,累計舉辦領導干部培訓班78場,覆蓋全市各級領導干部4600多人;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千場宣講下基層活動3200多場次,受眾達36.7萬人次;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品藝術表演147場,觀演人數超40萬人次,高質量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教大體系。
促發展,各族群眾生活更加美好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我市大力實施工業振興,重點做強做優再生資源、高端金屬新材料、建筑材料、食品醫藥、光伏電子五大支柱產業,做好“紅色”“綠色”“共融”三篇文章,經濟增速持續保持在全區第一方陣,經濟社會呈現穩定發展、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勢頭。
我市立足六堡茶和人工寶石等特色產業資源稟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市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大做強茶產業的殷殷囑托,構建全產業鏈現代六堡茶產業體系,著力打造梧州六堡茶核心產區。目前,全市六堡茶種植面積31萬多畝,受益群眾約24萬人,年綜合產值超160億元;持續擦亮“人工寶石之都”招牌,人工寶石產業拉動10多萬人就業,供應了全球約70%的人工寶石,年綜合產值約107億元,六堡茶產業、寶石產業成為推動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富裕的堅實產業。
改革發展本身并不是目的,讓各族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所有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2021年以來,我市共投入8000多萬元建設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和支持民族特色產業發展,惠及少數民族群眾6萬余人;持續推進健康梧州建設,群眾衛生狀況滿意度連續多年超95%;先后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公共設施完善、人居環境提升等城市更新行動重點項目51個,總投資231.94億元,直接受益群眾90多萬人,促進各族群眾共享繁榮發展成果。
創載體,“六共”效果更加明顯
成績殊為不易,我市各級各部門牢記“國之大者”,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一進”活動,探索涌現出一大批獨具特色、亮點紛呈的創新舉措。
在全國首創并持續深化首席法律專家咨詢制度,打造法治山歌、法治詩詞、法治楹聯等法治宣教品牌,成功創建6個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并依托全市1253個法援工作站全面打造“農村一小時城市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全面鞏固“平安梧州”成效。
建立健全涉及民族宗教重大問題、重大輿情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及應急預案,全市60個城市社區、93個城鎮社區、861個行政村均有涉民族宗教風險隱患信息員,全面彰顯“法治梧州”力量。
多部門聯動深化“民宗+政法”工作,打造基層“石榴籽調解室”,持續開展“民宗+消費維權”“法治宣傳教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創新挖掘“一社區一心理咨詢師”“騎樓大媽”“長安義工”“1+5+N”街長制等“五治”融合基層治理新制度模式,實行全城通辦、異地協作等10項便民措施,全面提升“和諧梧州”內涵。
各部門持續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融入業務工作開展,“民族團結+”工作蓬勃發展。如教育部門打造“一校一品牌”,將醒獅、粵劇、茶藝、拋繡球、陀螺、板鞋等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競技項目引進課堂;開展“城鄉少年手拉手·石榴花開共成長”活動,組織106對城鄉各族青少年結對交流,共同學習、生活;科技部門推進“科技賦能三融一特色”,用科技創新引領民族地區產業邁向更高的發展水平;人社部門實施“金牌就業管家促互嵌式發展”,深化桂黔滇勞務協作;文旅部門推進“紅色精品旅游路線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審計部門建立“審計石榴幫幫團”;稅務部門打造“同心圓·稅賦能”工作品牌……
找準“抓手”和“載體”,民族工作才能抓得牢。我市依托豐富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特色品牌,持續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各族流動人口“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能融入”營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
強優勢,東融發展更加廣泛
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融”的元素無處不在。我市充分利用好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讓“融”的領域更加廣泛。
聚焦經濟融。我市大力推進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與珠三角及港澳地區合作聯動開展交通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對接融合、推進城鄉區域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打造開放合作平臺等工作,促進經濟帶沿線城市融合發展。
聚焦文化融。我市充分利用廣西嶺南風情文化旅游周、廣西(梧州)粵劇節、兩廣粵曲邀請賽、嶺南獅王爭霸賽等品牌活動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跨地域文化演出,強化與粵港澳文化的交流互動,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聚焦服務融。我市聯合廣東省肇慶市、云浮市共建粵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長廊,粵桂兩地融合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在承接產業轉移、勞務協作和民間交流等方面合作更加密切,全市84萬農村勞動力和14萬脫貧人口外出務工規模總體穩定。
聚焦生態融。我市構建“西江生態黨建聯盟”,以“1+6+N”模式積極推進跨省際多部門開展聯防聯控,為西江經濟帶的發展和大灣區用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實現“同飲一江水,粵桂一家親”。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梧州市將持續擦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這塊金字招牌,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以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助力打造“一極三城”建設“四個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