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蒙敏瑩 通訊員 李成園
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20年的28.5%提升到2023年的34%,高于全區8個百分點;三年工業投資總量突破千億元,排名全區第二位,年平均增長26%;2023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2020年增長38.3%,三年平均增速11.5%……近日,記者從市工信局獲悉,2021年以來,我市深入實施工業振興三年行動并取得明顯成效,工業經濟質量有效提升,總量較快增長,創新持續增強,貢獻明顯加大,呈現穩有基礎、進有動能、優有韌性的良好發展態勢。
打造“一極三城”建設“四個梧州”,基礎在工業、重點在工業,突破口也在工業。2021年以來,市委、市政府認真按照自治區工業振興三年行動決策部署,堅持產業優先發展思路,大力推進工業振興戰略,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三年來,我市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思路,拉長延伸產業鏈,加快重點產業轉型升級,連續三年獲自治區工業項目投資通報表揚,獲獎勵資金1.65億元;抓好園區改革,大力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至2023年底,從粵港澳大灣區轉移到梧州產業園區的企業累計達1589家,占全市引進企業總數的62%;強化重大基礎設施支撐,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持續改善工業企業發展環境;抓好對外開放,加強區域對接合作,支持企業開拓市場,先后組織500多家企業參加歷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系列活動。
一攬子政策高位推動、一連串項目精準落子、一系列助企行動全面鋪開……在強有力措施的推動下,全市工業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不斷鞏固,展現出發展的強大韌性和活力。
工業實力明顯增強。三年里,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增長近四成,工業投資三年平均增長26%,投資總額逐年增加;累計實施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312個,140個項目進入自治區“千企技改”項目籃子,竣工投產重大項目126個,其中2023年實現技改投資總量、增速同時排名全區第一位,有效推動了全市工業規模總量擴大、投資質量提升。
工業貢獻明顯加大。2023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37.3%,高于全區3.9個百分點。三年來累計工業稅收比前三年(2018年至2020年)累計完成工業稅收增加4.51億元;先后建成自治區級特色園區3個、百億元產值縣域園區5個,其中藤縣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00億元,獲評為首批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
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三年來全市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42家,凈增159家,其中2023年底在庫規上工業企業數達652家,比2020年增加32.2%;新增自治區工業龍頭企業17家、鏈主企業2家,市金屬新材料基地精品高效鋼材生產項目、沐邦高科、建暉紙業、鑫峰鋁業等4個產值超百億元項目相繼落地,以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產業實現重大突破,傳統產業升級煥發新活力。
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三年來全市累計培育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13家,2023年梧州市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達到121家,比2020年增長27家;累計培育瞪羚企業8家、新增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總量居全區第4位;新增培育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2家、單項冠軍企業8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13家;累計培育建設各類自治區級創新平臺33家,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392項,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園區能級實現躍升。三年來全市累計安排產業園區專項債資金共計101.36億元,總額度數位居全區第二位;累計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41項,園區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補齊。至2023年,全市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82%,產業集聚度較2020年提高6個百分點。
綠色轉型明顯加快。三年來全市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9家、綠色設計產品3個,自治區級綠色工廠3家、綠色園區2家、綠色設計產品14個;累計推動實施自治區級工業綠色發展示范節能降碳項目17個,推動實施自治區級工業綠色發展示范固廢綜合利用項目20個,一批重點企業節能降耗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