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年朋友的飲食結構不太合理,突出表現為少“肉”。這個“肉”指的是優質蛋白質,包括牛奶、雞蛋、畜禽魚蝦,以及黃豆、黑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腐干等。
營養師經常提醒老年朋友,三餐都要有“肉”。這是因為吃“肉”才能長肌肉,避免患肌少癥。
肌肉少可不好
肌肉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肌肉由肌纖維構成,通過收縮和舒張來完成各種各樣的功能。根據功能,肌肉可分為三大類: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骨骼肌的六大重要功能包括:
1.運動。肌肉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行走、跑步、跳躍等動作。
2.穩定。肌肉也被稱為關節的動態穩定結構,對于進行日常活動和體育運動都至關重要。
3.感知。肌肉使我們能夠感知身體的位置和運動,協調肌肉的張力,幫助身體進行精細運動控制。
4.保護。肌肉可以保護關節和骨骼免受損傷。例如,強健的肌肉可以支撐脊柱,減少腰部受傷的風險;當身體受到損傷時,肌肉反射性痙攣也是一種保護。
5.靜脈泵。收縮的骨骼肌會擠壓靜脈,使血液流向心臟,幫助排出身體廢物并帶來營養和氧氣。
6.收縮產熱。當我們感覺到寒冷時,肌肉會自動收縮使人顫抖,產生熱量幫助我們保持體溫。
肌少癥作為常見的老年綜合征之一,發病率高、起病隱匿,會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肌少癥和骨質疏松癥相伴出現時被稱為活動障礙綜合征。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群的骨折與肌量減少、肌力下降、跌倒增加、骨量減低密切相關。
老年人中普遍存在肌少癥,與跌倒、功能減退、虛弱、死亡等不良結局相關,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增加醫療費用。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肌少癥越來越受到關注。
亞洲肌少癥工作組建議使用小腿圍或問卷進行肌少癥篩查。男性小腿圍<34厘米,女性小腿圍<33厘米,應警惕肌少癥。
吃“肉”長肌肉
營養干預是肌少癥治療的核心。
骨骼肌量穩定主要依賴肌蛋白合成與分解代謝動態平衡。機體隨年齡增長逐漸出現蛋白合成抵抗,分解大于合成,最終造成骨骼肌量和功能下降。
肌少癥營養干預的核心內容是蛋白質攝入,也就是“肉”的攝入,每天每千克體重應攝入1.2至1.5克的蛋白質。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蛋白質攝入應每天每千克體重1.5克以上。
蛋白質的補充需平均分配到每日的飲食中,因為人體內的蛋白質合成有時效性,午餐里的蛋白質供不上晚餐時肌肉合成的需求,必須再次補充蛋白質攝入。正因如此,營養師建議老年人每一餐都要有“肉”。鼓勵肌少癥患者長期進食富含動物蛋白質、氨基酸、肉堿、微量營養素的食物,必要時可以服用一些營養補充劑,具體可咨詢注冊營養師。
研究發現,一些營養素攝入不足也與肌少癥相關,如維生素D水平下降會增加肌少癥發生風險,而水平提高則能維持骨骼肌量和功能;鎂攝入量與肌少癥顯著相關,建議老年人食用含鎂高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粗糧和堅果)。另外,為了預防肌少癥,老年人還應多攝入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水果以及豆類等)。
除了營養干預,運動干預也對肌少癥治療有重要作用。老年人可到運動康復門診進行評估后,請醫生開具運動處方。
比長壽更美好的是健康老齡化,我們不僅要關注生命的長度,更要關注生活的質量。
(據《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