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姚藍婷 通訊員 李佳穎)“我建議制定有耕讀文化的村規民約”“前些時間‘評星制’的反響很好,如果車間里也能推廣就更好了”……近日,藤縣太平鎮的村民在“民意夜話廳”踴躍發言,聊家常、學政策、解難題、話發展。
“民意夜話廳”是太平鎮搭建的干群多元共治平臺,由鎮、村黨員干部帶頭,通過與各族群眾嘮家常的形式,廣泛征集村民意見建議,有效推動矛盾糾紛調處、引導村民自治。去年以來,“民意夜話廳”推動了20多個夜話“微心愿”落地實現。
近年來,太平鎮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探索出“黨建+站點+民族團結”的治理新模式,積極構建民族互嵌式易地安置點社會治理新模式,抓好就業幫扶,讓各族群眾共居共樂、共建共享。
以太平鎮柴咀村為例,該村白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內居住著漢、壯、苗、瑤、布依、仫佬等各族群眾。為確保各族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該村著眼產業發展,配套建設規模2000平方米的幫扶車間,提供了4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增收60多萬元。同時,該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電商+致富帶頭人+農民”模式,因地制宜種植沃柑、青棗等水果,年產量5500噸以上,產值4000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