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祝琳 通訊員 陳繼純) 小病喝涼茶、大病看中醫,中醫藥文化植根于梧州市民的生活日常和地方習俗;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的一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梧州龜苓膏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梧州蛇傷療法、梧州嶺南正骨療法、梧州嶺南脾胃療法先后入選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頸椎保健枕、時令中藥茶、藥膳湯羹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中醫藥文化產品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融入百姓生活,中醫藥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創新,引領健康新潮流……
我市于2019年通過期滿復審,正式成為廣西唯一一個地市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與優勢,把鞏固推進“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創建成果與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縣)工作有效銜接,在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夯實基層中醫藥服務基礎、建設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等方面持續發力,促進基層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
如今,走進我市的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以及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都能見到中醫科室或中醫館,面向群眾提供中醫“治未病”服務和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
目前,我市已經鞏固完善了以三級中醫醫院為龍頭、二級中醫醫院及各級綜合醫院中醫科為骨干、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為基礎、各村衛生室為延伸的四級中醫藥服務體系。其中,市中醫醫院牽頭組建中醫醫療集團,與19個基層醫療單位結成中醫專科聯盟;每個縣級中醫醫院建成2個特色優勢專科和1個縣域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全市已在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建成9家“旗艦中醫館”。
在中醫醫療機構建設方面,市中醫醫院改擴建工程被列入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中醫特色重點醫院)項目,(下轉第二版)(上接第一版)順利完成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復審;岑溪市中醫醫院成功創建為三級中醫醫院;藤縣中醫醫院住院門診樓、蒙山縣中醫醫院住院樓建成投入使用;龍圩區中醫醫院實行了整體搬遷;蒼梧縣中醫醫院和長洲區中醫醫院已經動工建設。
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我市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支持引進和培養本市中醫藥中、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已認定中藥學專業的產業人才12人。通過修訂《梧州市名中醫評審辦法》開展名中醫評審,目前全市有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名、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2名、廣西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1名、廣西名(老)中醫5名,以及梧州市名(老)中醫、基層名中醫一批。通過開展名醫名家走基層,由余培南、文黛薇等名醫名家帶隊下沉到鄉鎮、農村等基層醫療機構,對當地醫務人員、鄉村醫生開展適宜技術培訓,全市累計組織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培訓班148期,共培訓1萬多人次,實現培訓全覆蓋。
我市還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組織開展壯瑤醫藥傳承骨干人才培訓班、醫療管理工作培訓班、中醫館骨干人才培訓班,連續5年開展道地藥材質量保障和生態種植培訓,累計培訓中醫藥企業、中藥材種植農戶1000多人次。同時,鼓勵引導梧州市衛生學校、梧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建設中草藥文化園,培養中藥炮制等技術人才,有效夯實中醫藥人才隊伍根基。
營造中醫藥文化發展濃厚氛圍
為弘揚中醫藥文化,我市積極探索搭建“中醫藥+”載體,依托“中醫藥+培訓”“中醫藥+交流”“中醫藥+科研”,大力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出去”。先后舉辦兩期“一帶一路”(東盟)國家蛇傷療法培訓班,為東南亞蛇傷高發國家和地區培養蛇傷救治骨干人才,并分別派出中醫藥團隊赴越南等東盟國家和瑞典等歐洲國家,開展中醫診療技術和中醫藥文化交流活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市還為老撾川壙省提供中醫藥防治技術指導和醫療防護物資支援,傳遞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深厚情誼。
此外,我市持續推進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共建國際生物毒素研究中心,以面向東南亞為主,聯合南美、非洲等國家、地區開展蛇毒等生物毒素基礎研究和中毒診療科研,將中醫藥文化傳播到全球。
自2020年起,我市還依托“中醫藥+研學”積極組織醫療機構與學校結對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市直6家醫療衛生機構與7所學校結對,共同建設校園中醫藥文化知識角,并實施打造一個中藥材種植科普園地、培養一批中醫藥文化傳播小使者等“四個一”建設內容。三年多來,全市已累計開展中醫藥知識宣傳、中醫藥防疫知識進校園、中醫導引術進校園等活動100多場,參與學生1萬多人次,建設校園中藥科普園、中醫藥研學中心10處,全市中醫藥文化氛圍日臻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