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蒙敏瑩 通訊員 周裕升 陳嘉昕)近日,在長洲區紅嶺街道龍新村的三山茶園里,今年新種下的茶樹苗已有約30厘米高,小小枝杈間長出片片新葉,在夏季的山林里顯出勃勃生機。
今年以來,紅嶺街道黨工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茶產業的領導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依照“黨建+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模式,帶領龍新村黨委、村投公司,盤活土地資源,種植適應性好的優質原種六堡茶苗,切實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眼下正值夏季茶園管護的最佳時期,三山茶園內,茶農們正趁著晴好天氣給茶樹除草、施肥,科學管護為茶樹茁壯成長打好基礎。“為推動茶園建設向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街道通過組織我們外出學習先進經驗和引進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培訓等方式,持續提升茶園管護的水平。”三山茶園負責人楊樹華說,通過開展茶園管護技術培訓,種茶農戶、村干部和黨員群眾更好地掌握了管護技術,為提高茶樹的產量和質量提供保障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群眾實現就近務工增收。
高水平打造標準化生態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至關重要。紅嶺街道黨工委通過整合項目產業資金、吸納村集體經濟和鼓勵企業以資金入股等方式,積極探索“黨組織+項目融合+集體經濟+企業”的發展模式。經過多方籌措資金,紅嶺街道落實了茶園產業道路硬化項目和茶園灌溉設施項目資金,對茶園部分道路實施了硬化,并解決400余畝茶園的灌溉問題。
“我們將緊盯打造可持續、高效、節能、環保的生態茶園的建設目標,逐步完善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光伏發電設施、霧化灌溉設施,實現土地增值利用,推動茶園綠色健康發展。”紅嶺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東芳表示,接下來,該街道將探索茶園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與毗鄰的農耕文化園形成以“農耕文化+茶文化+研學”為一體的文旅融合綜合體,不斷延伸六堡茶產業鏈條,帶動龍新村村民就業增收,助力全市六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