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大峽谷
夏至時分,太行山綠意鋪展,鑲嵌在山腰的紅旗渠宛如一條碧綠綢帶,靜謐流淌。幾乎每位訪客都會被紅旗渠青年洞旁鐫刻“山碑”二字的石壁吸引,駐足凝望。
在華北大地的脊梁上,太行山脈以其雄偉壯麗的姿態蜿蜒伸展,見證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其中,較為人稱頌的莫過于那段蕩氣回腸的紅旗渠建設史,以及在鄉村振興和產業轉型中展現的勃勃生機。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上世紀60年代,面對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糧食短缺困境,河南省安陽市林縣(現林州市)人以驚人的毅力和創造力,歷時十年,在太行山懸崖峭壁間開鑿出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水渠,將遠在山西境內的漳河水引入了干涸的林州大地。
建設期間,10萬太行兒女逢山鑿洞、遇溝架橋,最終削平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終結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歷史。這條“生命之渠”,不僅解決了當地人飲水灌溉問題,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激勵太行山乃至全國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
昔日的烽火與英雄史詩,已轉變為太行山新時代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的贊歌。
紅色記憶,薪火傳承。紅旗渠紀念館內,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生動復現了十萬太行人戰天斗地的歲月。
如今,紅旗渠已不單純是一條澆灌50多萬畝土地的水渠,更多是精神的火種。依托紅旗渠干部學院等機構,當地利用紅旗渠精神和周邊紅色資源,打造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教學課程,構建以紅旗渠精神傳承為主題的紅色文化培訓體系,持續擦亮“紅色”底色。
綠色發展,生態筑夢。陽光透過山間稀疏的云層,灑在古老的石板屋上,老屋前、溪流中、平湖旁、山崖邊,隨處可見的寫生者,正在為這個深山古鎮勾勒輪廓。
石板巖鎮,這個被譽為“中國畫谷”的小鎮,位于太行山脈深處,山川綺麗,石板房村落保存完好。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藝術家和學生開始自發前來寫生,并進行教學實踐和藝術創作。依托資源優勢,當地迅速發展美術寫生基地產業,實現從偏遠山鄉到“中國畫谷”的轉變。
50余公里外的東姚鎮,依托豐富的山水資源,鄉村旅游蓬勃興起,不少村民們在自家小院,發展民宿、農家樂,打造出一批集住宿、餐飲、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如今,這座太行山下的城市正不斷以山水為軸,繪制出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山鄉巨變,新歌悠揚。每逢農忙日,林州大大小小的田里,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架架滿載農藥的植保無人機在技術人員操控下騰空而起,裝藥、起飛、定位、噴灑……近年來,當地通過挖掘本土特色資源,深耕農業科技創新,一條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在太行山腳下延伸。
走進黃華鎮,昔日貧瘠的土地上,通過引進現代農業技術,發展高效農業和休閑農業,荒山野嶺變成了四季花果飄香的生態園。
行駛在林州,寬闊的紅旗渠大道連接城市與山野。2021年,紅旗渠精神被列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成為推動當地現代化進程的動力,如今,這座曾閉塞貧困的太行山小城新貌已展,盡顯生機。(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