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甘沁雨 通訊員 滕瑜 譚慶蓮
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把發展高質量教育擺在優先位置,大力實施教育提升工程,全面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推動梧州市教育總體水平邁入全區第一方陣。
近年來,我市按照課后服務課程“能開盡開、應開必開”原則,全面推行學校每周5天課后服務。圖為新興二路小學的學生們在課后服務社團中學習制作航模飛機。 (新興二路小學供圖)
成績是衡量奮斗成果的標尺:
萬秀區獲評為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首批全區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市第十五中學等4所學校獲評首批全區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入學難問題迎刃而解,超大班額已徹底消除……
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道路上,如何做好“民生答卷”?持續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我市有哪些具體舉措?帶著問題,記者走訪我市各學校尋找答案。
“學校的學習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了”
享受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一直是人民群眾的期待。
走進如今的梧州市工廠路小學,映入眼簾的是嶄新的教學樓、寬闊的大操場和豐富的多功能室。過去困擾該校發展的如辦學空間小、功能教室缺乏等難題,已被逐一破解。
2022年,全市教育提質發展大會召開,《梧州市教育提質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等系列政策隨之出臺,該校迅速開展擴建項目,并掛牌成立教育集團,囊括本部、文瀾、五坊、粵桂四個校區,成為我市首個探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教育集團。“兩年里,我們實現了教學設施、優秀師資、優質教學資源‘三個共享’。”工廠路小學黨委副書記黃衛寧自豪地說,該小學教育集團教師交流率達到30%以上,改變了以往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局面。
學生家長代興高對教育改革的變化有著切身體會。他說:“我們家長見證了教育提質的成效,這些年學校擴大辦學空間、更新教學設備,還整合了教師資源,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了。”
從學生、教師、家長的感受中,可以窺見我市對擴優提質,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的決心。
為解決學位供需矛盾,我市通過聚焦擴增量、調結構、優服務等舉措化解難題。三年來,全市統籌推進教育提升三年行動重點項目122個,累計投入財政性經費19.38億元實施續建、新建、改擴建項目919個,新建學校39所,新增基礎教育學位36477個,超大班額已徹底消除。目前普通高中大班額比例從2022年0.21%下降為0,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大班額逐年減少,新生年級不出現大班額。
我市還成立了89個教育集團和73個義務教育學區,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教育整體質量,讓更多學生享受到教育均衡發展的紅利。
“豐富的社團活動讓我感覺很充實”
三年前,“雙減”政策落地。三年間,學校中各種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操場上,一架架航模飛機盤旋而上,以各種姿勢翱翔藍天;3D打印課教室里,學生們化身“神筆馬良”,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室外,更多的孩子在球場上奔跑、嬉戲,歡聲笑語洋溢在校園的角落……這是記者在新興二路小學課后服務活動中看到的場景。
“作業在學校就寫完了”“參加課后服務是我最期待的事情”“豐富的社團活動讓我感覺很充實”……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著他們對課后服務的感受。
特色課后服務課程的開設,正是教育部門落實“雙減”政策,推動教育全面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具體體現。近年來,我市按照課后服務課程“能開盡開、應開必開”原則,全面推行學校每周5天課后服務。各學校則從校情和生情出發,組織專業人員開展各類特色社團課程,讓學生充分發掘、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市教育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全市應開展課后服務學校110所,100%開展了課后服務課程,學生選課率高達98%。
新興二路小學副校長李春表示,“雙減”政策和課后服務對學校和學生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學校而言,既推動了老師的教學理念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的轉變,也優化了教學資源的配置;對學生來說,課后服務減輕了學習負擔,培養了興趣愛好,促進了綜合素質提升。”李春說。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教育事業正沿著改革創新之路堅定前行。在梧州這片土地上,相信將有越來越多孩子和家長展露笑顏,越來越多的家庭升騰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