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民心所向,憂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去年以來,我市圍繞“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例如,開工改造122個城鎮老舊小區、130條背街小巷,新增停車位5000多個;又如,職工基本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提高7個百分點,集采藥品和耗材減輕群眾就醫負擔近3億元等等。 這些雖然都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舉措,但卻是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民生實事,不僅回應了群眾的呼聲,也成為托起全市廣大群眾“穩穩的幸福”的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我市今年依然以非常力度辦好民生實事,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補齊民生領域突出短板,用心用情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據《梧州日報》報道,在上半年全市持續抓好各項民生事業,積極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助力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各級各部門力爭下半年為民辦實事“十大工程”完成投資37.12億元。 “十大工程”中,確保年底前梧州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0%以上,建成66個金牌就業管家“家門口”服務站、4個自治區級零工市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供給2800個以上,打造6個診療中心并創建8個市級臨床研究中心,都是全市各級各部門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標,在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上持續用力,拿出更有針對性的務實舉措的最好體現,彰顯出了更有溫度的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民的期盼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民生絕不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純福利”。實際上,把人民的事辦好了,把百姓的困難解決了,經濟增長就有持久的動力。我們應當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匯聚起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我們要從梧州市的實際出發,將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和財力的可持續增長基礎之上,堅持循序漸進、小步快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合理確定民生工作目標,統籌需要和可能,避免好高騖遠,不開空頭支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補短板、解難題、兜底線,努力做好民生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