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甘沁雨
10月26日,梧州市優秀青年曲藝演員鐘杏沂憑借粵曲《六姑娘》斬獲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這是我市首次獲得該獎項,實現了曲藝最高獎零的突破。
《六姑娘》是選取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的事跡為原型而創作的粵曲節目,以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主人公六姑娘與父親石伯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和理念沖突,是一部深刻描繪桂東南小山村生活畫卷的曲藝作品。節目通過構建傳承與創新的對話,將粵曲、六堡茶制作技藝這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非遺”傳唱“非遺”,它的創作與演繹既是梧州市文藝創作的創新之舉,也是對粵曲文化和嶺南文化的有力傳承和弘揚。
《六姑娘》的獲獎,不僅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也是對我市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為保護傳承梧州曲藝和嶺南文化作出不懈努力的肯定。
近年來,梧州文藝戰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深化傳承發展,立足本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創作了一批批弘揚時代精神、彰顯廣西特色、體現嶺南風情、帶有梧州元素的文藝精品,助力梧州加快打造嶺南歷史文化名城。
潛心打造文藝精品
致力粵曲傳承發展
鐘杏沂出身戲曲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粵曲有著深厚的情感,對粵曲的熱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2017年,鐘杏沂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粵曲傳承的責任感,回到家鄉投身粵曲傳承事業。“起初回到梧州做粵曲,其實自己并沒有什么信心。我常常在內心反問自己,真的可以肩負起傳承的重擔嗎?”鐘杏沂坦言道。
“當時家人對我說過最多的話就是‘你可以的’‘你一定行’。”有了家人的鼓舞以及各文化部門齊心協力幫助,她一遍又一遍打磨粵曲作品,最后呈現出精彩節目。“我越來越喜愛這種能夠讓我在舞臺上自由轉換角色,體驗不同人生的表演藝術。”鐘杏沂說。
一如《六姑娘》中,石伯不斷鼓勵、勸說六姑娘一定要回到家鄉傳承發展六堡茶產業那般,鐘杏沂也是在家人的一次次鼓勵中,堅定擔負起一家三代人的文化傳承使命。鐘杏沂感慨:“六姑娘和我本人的經歷十分相似,在表演中感覺就是在演自己的故事。”
該節目的臺詞“傳承不僅是保守的堅持,更應是創新的勇氣”,最能觸動鐘杏沂。回望一路走來的歷程,她深知:只有不斷創新和提高創作水準,才能讓粵曲“火種”生生不息。
如今,鐘杏沂的目標是做好“三件事”。她說:“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將繼續創作更多以梧州本地傳統文化為題材的作品,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粵曲的文化魅力。”同時,她致力于培養粵曲“新苗”,通過粵劇進校園等形式,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和喜愛粵曲。此外,她十分注重互聯網的傳播,希望用好短視頻平臺,通過視頻、直播等方式推廣梧州粵曲,借數字化“圈粉”年輕一代。
曲藝雅韻唱新聲
傳統藝術開新枝
粵曲是梧州流行的曲藝類型之一。據《中國曲藝志·廣西卷》記載,梧州曲藝曲種有木魚、粵曲、南音、龍舟、唱春牛、船歌坐唱、講古、賣雞腔、粵語相聲等十余種。
梧州人喜愛聽曲,每逢節假日,便是戲臺最熱鬧的時候。今年國慶節,市區西堤公園的粵曲“私伙局”鶯舌百囀;蒼梧縣石橋鎮的歌圩節人聲鼎沸……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濃郁的曲韻早已滲透在梧州這方水土。
為厚植曲藝沃土,近年來,我市將曲藝發展作為深化“文化強市”的重要舉措,從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等方面,不斷擦亮梧州曲藝品牌。
時下,多元化“破圈”成為曲藝等傳統文化發展的一種新趨勢。越來越多的梧州曲藝人開啟跨界創作的實踐,推出“曲藝+互聯網”、曲藝和流行樂曲的跨界融合作品,并積極開展曲藝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等推廣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曲藝、愛上曲藝。
梧州曲藝的傳承發揚還獲得了各界力量的支持。我市采取傳、幫、帶形式培養年輕骨干曲藝演員,開設技能培訓班,不斷提升演員專業素養。市文聯辦公室主任韋小潔說:“市文聯以出精品、出人才為中心環節,通過實施精品扶持計劃、領軍文藝人才培養等一系列舉措,引導市屬文藝家協會把鐘杏沂等‘文藝兩新’人才納入各類文藝培訓的范疇,助力文藝人才提升業務水平。”
近年來,梧州曲藝作品創作如春潮涌動,結出累累碩果。蓮花板說唱《生命的呼喚》入選第五屆“南山杯”全國曲藝新人新作展演;廣西南曲《青山永駐愛民心》入圍第十九屆群眾文化最高獎“群星獎”決賽。廣西南曲《香蓮傳》獲第九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賣雞調《花農舞春風》獲第三屆廣西曲藝展演優秀表演獎;粵曲《傳承》、南音說唱《情暖車廂》獲第四屆廣西曲藝展演優秀表演節目獎,粵曲對唱《片片六堡情》獲優秀創作節目獎;龍舟鼓說唱《痛斥漢奸》獲廣西青少年曲藝“牡丹初綻”薈萃活動“最佳節目”;廣西文場《銅鳳燈詠》在紅銅鼓展演中獲最佳作品獎。
梧州曲藝“走出去”
實力圈粉“站起來”
梧州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和創新,讓曲藝文化煥發活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青年人才,為推動梧州曲藝高質量發展匯聚磅礴力量。“入圈”是時代的新機遇,而“出圈”是進一步的創新與發展。
怎樣才能更好“出圈”?梧州市在實踐中尋答案——以開放的姿態探索發展市場,“走出去”以“曲”傳情。
梧州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山水相連、文化相融、語言相通。近年來,我市以非遺傳承為紐帶,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平臺共建、傳承創新、人才交流等領域開展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新發展格局,不斷提升梧州曲藝的知曉度和影響力。
其中,市群眾藝術館牽頭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館組成“梧粵群眾文化聯盟”,萬秀區文化館和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文化館定期舉辦文化交流活動,互相學習工作經驗、交流新創作作品。兩地群文單位的交流合作,助推了曲藝發展、佳作頻出。
為進一步擴大并深化交流互鑒,今年1月,我市舉辦了粵桂港澳粵曲交流巡演暨名家名曲欣賞會,粵港澳大灣區熱愛粵曲的游客們與我市的粵曲“發燒友”歡聚一堂,以粵曲為橋梁,促進粵桂港澳之間的交流和學習。香港游客孔燕嫻稱贊道:“梧州人唱曲很認真,他們的水平都非常高,我學到很多曲藝技巧,十分受益。”本地的粵曲“發燒友”彭錦志表示,能得到在場粵曲名家們的認可,增強了梧州曲藝演員傳承、發揚粵曲的信心。
曲藝,是中華民族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賡續文脈、守正創新,這是千年古郡的文化使命,也是梧州必須要答好的時代命題。下一步,我市將圍繞嶺南歷史文化名城的打造,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立足梧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創作更多弘揚時代精神、彰顯梧州特色的文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