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甘沁雨 通訊員 盧欽全 黎海平
新學期伊始,梧州市各中小學校園里活力滿滿。隨著《梧州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2025—2027年)》的出臺,一系列旨在提升課后服務質量的舉措正逐步落地,為學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近日,記者走訪市內多所中小學校,深入了解這些舉措的實施情況,以及其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工廠路小學的學生們在該校的臻粹非遺文創社團學習制作特色剪紙。梧州日報記者 甘沁雨 攝
特色課程豐富多樣
日前,記者走進逸夫小學,悅耳的歌聲從音樂教室傳出。在這里,學生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發聲技巧、合唱藝術,感受音樂魅力。這個音樂課堂有一個優美的名字——“逸之聲”合唱團。
逸夫小學執行校長陳歡介紹:“逸夫小學開設了美育、心理、體育、勞動等課后服務,助力學生多方面成長。根據學校學科特色,我們重點打造了‘逸之聲’合唱團,根據學生的年齡、音樂基礎、合唱經驗等逐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合唱能力。”
該校一年級學生黎梓鈺笑著分享說:“加入合唱團讓我學到了很多唱歌的技巧,現在我不僅能自信地唱歌,還交到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旁的曾瑜宸也興奮地補充道:“加入合唱團后就像給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每次演出我都特別開心。”
在工廠路小學,臻粹非遺文創社團和臻潮動漫社吸引了眾多學生參與。非遺文創社團里,學生們跟著老師學習剪紙、編織等傳統技藝,將古老的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意相結合,創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臻潮動漫社則為動漫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和創作的平臺,從臨摹動漫人物到制作自己喜愛的動漫作品,學生們發揮著無限的想象力,將腦海中的奇思妙想化為現實。該校四年級學生余秋靜僅用兩個小時就制作了一幅精美的壯族女孩動漫人物圖,她熱情地介紹:“壯族的服飾非常有特色,我選用了粘寶石貼紙代替顏色涂畫,使整幅畫更立體生動。”
臻潮動漫社美術老師伍銘樺告訴記者,該社團以“國潮”為特色,旨在引導學生用動漫活化傳統文化。“學生們將古詩詞、神話故事、漢服紋飾等元素融入創作,在設計動漫作品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研究青銅器、古代禮儀等,進一步激發學生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伍銘樺說。
市第十四中學的足球社團同樣熱鬧非凡。綠茵場上,學生們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體能訓練、戰術演練。該校一直重視足球特色課程的建設,通過課后服務時間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培養了他們的拼搏精神和團隊榮譽感。近年來,該校足球隊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足球運動在校園里蔚然成風。該校九年級學生易子烯從七年級開始便加入足球社,從一名零基礎學員一路踢進校隊主力。他說:“我一開始抱著鍛煉身體的目的加入足球社,慢慢地對足球這項運動產生了濃厚興趣。足球不僅強健了我的體魄,更磨煉了我的意志,讓我面對困難時不言棄。”
課程內涵不斷延伸
正如《梧州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2025—2027年)》所提出的,要持續深化教育評價改革,鞏固提升“雙減”成果,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在走訪中記者留意到,各所學校的特色課后服務精準對標政策要求,不斷延伸課程內涵。部分學校在課后服務課程評價中,不再單純以成績作為衡量標準,而是綜合考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創新表現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全面評估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振興小學編程社團的課堂上,學生們通過學習編程知識,設計小游戲、小程序,鍛煉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該校編程老師歐曉璇表示:“編程課程不僅教會學生代碼,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將編程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創造出有價值的作品。”歐曉璇還表示,經過系統的編程教學,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學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工廠路小學臻粹非遺文創社團的美術老師李欣昕也深有感觸,“起初我們社團叫萌師手工社團,學習的內容僅是獅舞的簡單手工制作。但隨著對非遺探索的深入,我們越發覺得傳統技藝蘊含著無盡寶藏,于是社團更名為臻粹非遺文創社團,學習內容也從單一的獅舞拓展到圍繞梧州非遺元素再到全國各式各樣的非遺技藝。”李欣昕說,在非遺傳承課程里,學生們不僅掌握了技藝,還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探究,增強了文化自信。
特色課后服務課程的開設,正是我市教育部門落實“雙減”政策,推動教育全面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具體體現。近年來,我市按照課后服務課程“能開盡開、應開必開”原則,全面推行學校每周5天課后服務。各學校則從校情和生情出發,組織專業人員開展各類特色社團課程,讓學生充分發掘、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市教育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全市應開展課后服務學校110所,已全部開展了課后服務課程,學生選課率高達98%。
如今,課后服務正朝著多元化、特色化方向發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體育、藝術、科技、勞動等課程的深入探索,我市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