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福利在线_xxxx影院_毛片网站免费_777sesese

3月12日,西江廣西梧州段水域發現一頭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也是全球范圍內最瀕危的一類海洋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有時也會進入江河,但像這次這樣進入到距離海洋300多公里之遠的西江,極為罕見。

為保護救護中華白海豚,一場全城合力救助中華白海豚的行動正在展開……

盡最大努力讓大海精靈回家

梧州日報記者  蒙敏瑩

3月13日下午,西江梧州段濱江學府小區對出江面,幾名漁民在專家組和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駕駛著6艘漁船,與漁政船只一起,在河道上有序排開并逐漸形成半圓,緩慢地靠近一頭中華白海豚,并通過敲擊插入水中的鐵管,制造出一道“聲音屏障”,引導中華白海豚朝著岸邊活動。

3月12日,西江梧州段發現中華白海豚后,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白海豚的救助工作,多部門聯動,立即出臺通告,禁止所有捕撈作業,暫停航道疏浚、水下爆破等施工……一場全城合力救助中華白海豚的行動正在展開。

3月13日,一頭中華白海豚出現在西江水域 。 記者 楊揚 攝

大海精靈游入西江

“3月13日經有關專家的確認,12日在西江梧州段發現的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梧州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隊長陳勇佳表示,目前,市農業農村局已經向社會發布公告,要求各界協助有關部門對中華白海豚進行保護,漁政執法巡查也對中華白海豚進行24小時的跟蹤、監測。眼下,在國家農業農村部、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各有關人員正在開展救助行動。

中華白海豚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也是全球范圍內最瀕危的一類海洋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有時也會進入江河,但像這次這樣進入到距離海洋300多公里之遠的西江,極為罕見。

“救,必須救!”3月13日上午,西江梧州段中華白海豚救助工作現場會在梧州市的漁政躉船上緊急召開,由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北部灣大學、南寧動物園等教授、專家、執法人員組成的專家組,會同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一起研究對這頭中華白海豚的救助工作。

“今天早上9時許,我們跟隨漁政船只巡航約半個小時后,發現了這頭中華白海豚的蹤跡,但目前只發現一頭中華白海豚在該區域內活動。”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吳海萍表示,這頭中華白海豚應該屬于中老年個體,經過長時間的遷移,它的體力正在一點點地消耗,如果不及時救助,其后續情況或不容樂觀。因此,對這只大海的精靈進行救助刻不容緩。

救助行動仍在繼續

當前,這頭中華白海豚所在的水域江面寬度為300多米,水深5米多。江面開闊、水下地形復雜、白海豚活動位置變化不斷,種種因素讓這場救助行動變得困難重重。

3月13日11時許,專家組現場通過語音連線的方式,咨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汕頭大學、廈門漁業中心、廣東水產研究所、廣西科學院等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尋求更科學有效的救助方案。

由于中華白海豚在水下主要依賴回聲定位系統來分辨方向、與同伴之間交流、捕食及避險。因此,專家組決定采用“聲學驅趕”的方法,將這頭中華白海豚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再由救護人員站在安全區域,將其放入特定的擔架布里固定好身體,再抬上岸。救援成功后,相關部門將通過專車把它送往南寧動物園作進一步救助。

13日16時30分許,救助工作正在展開。為了確保救助工作順利開展,市農業農村局聯系了對河道情況更為熟悉的漁民參與到中華白海豚救助行動中。救助過程中,雖然救助人員不斷調整隊形,但中華白海豚一次次地游出了船隊的包圍范圍。隨著夜幕降臨,為了降低對中華白海豚的刺激,專家組決定先暫停行動,待重新調整救助方案后再對白海豚進行救助。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圓滿地完成這次救助任務,讓它回到安全的地方。”黃亞煥是參與此次救助行動的漁民之一。據其回憶,1997年,西江梧州段曾出現過中華鱘的身影,此次中華白海豚進入西江水域,一方面體現了珠江禁漁制度實施的成效,也從側面反映出梧州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視,水環境良好。

一座處處都是綠色植物的城市,自然會讓小生命眷戀。近年來,西江河畔的生態梧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處處可見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畫面。同時,梧州市加大水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投入資金對水源地環境進行整治,收到良好效果,是華南地區重要的內陸濕地及候鳥停歇地和越冬地之一,梧州玫瑰湖公園、蒼海國家濕地公園等已成為白鷺喜愛的棲息地。

貴梧3000噸級航道二期工程暫停爆破施工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 (記者 姚藍婷 通訊員 蒙甲群 梁艷薇)3月12日,一頭中華白海豚出現在西江梧州段水域。記者從貴梧3000噸級航道工程建設指揮部獲悉,該指揮部接報相關消息后,已指令貴梧3000噸級航道二期工程航道整治各施工標段立即暫停爆破施工。

據悉,長洲壩下至界首灘河段為貴梧3000噸級航道二期工程施工范圍所在航段,目前部分灘點正開展爆破、清碴施工。貴梧3000噸級航道工程建設指揮部接報該消息后,出于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守護,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指令貴梧3000噸級航道二期工程航道整治各施工標段立即暫停爆破施工,執行緊急避讓措施。此外,施工單位也要求船上施工人員留意觀察建設工區及附近作業水域,一旦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蹤跡,第一時間上報。

漁民加緊編織救助漁網

梧州零距離-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張超浩)3月15日,救助西江梧州段水域中華白海豚工作進入第三天。工作人員巡查發現,該白海豚主要在長洲水利樞紐內江、西江三橋附近水域至西江梧州段濱江學府小區對出江面活動。

當天,救助專家組調整了救助方案。一方面,組織救助人員乘船來到白海豚活動水域進行跟蹤和觀察;另一方面,組織漁民加快編織用于開展救助工作的漁網。

救助專家組成員、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默介紹,專家組15日持續對白海豚進行了一天的跟蹤和觀察,發現它的游動活力較好、呼吸頻率也正常,沒有表現出特別疲憊的狀態。此外,其聲吶系統性能狀況良好,懂得避讓障礙物。但是,也有一些不樂觀的情況,白海豚的背部多了一些棕黃色斑塊,斑塊情況比14日嚴重,很可能是因其進入淡水區域多天,皮膚受到感染。

陳默還介紹,通過個體識別方法,結合之前的照片,對比觀察這頭白海豚背鰭、背部等部位,基本確認其和從珠江口進入佛山、肇慶流域的白海豚是同一頭。監測顯示,這頭白海豚,2月21日在珠江口水域活動,3月7日在佛山市附近水域活動,3月9日在肇慶市水域活動,3月12日在梧州市水域活動。

據了解,白海豚在梧州成功救助后,計劃安排專車把它送往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作進一步救助。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是廣西海洋動物救護能力較強的機構,具有成功救助海洋動物的豐富經驗。

白海豚沖網而出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蒙敏瑩)3月16日,救助西江梧州段水域中華白海豚工作已經進入第四天。經過救助專家組調整救助方案,3月16日,救助人員利用漁民緊急編制的特制漁網,繼續對中華白海豚進行救助。但當漁網包圍圈逐漸縮小時,白海豚沖網而出。

當天上午,救助人員巡查發現,中華白海豚主要在長洲水利樞紐內江西江三橋附近水域至市人民醫院對出江面活動。上午10時30分許,確定好白海豚的活動水域后,在救助專家組的指導下,漁船、執法快艇等11艘船只達到目標水域后有序排開,負責放漁網的兩艘漁船也相互配合,通過人力劃船緩緩移動,在不驚擾到白海豚的情況下,將漁網沿著包圍圈打開。

“這次救助行動得到了梧州漁民的大力支持,不僅積極參與救助,還在短時間內編制了一張長達約300米、深10米的漁網。”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陳勇佳表示。同時,長洲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公安等相關部門也積極配合,確保救助行動安全、順利開展。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努力,多艘船只以白海豚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半包圍圈,接下來就要將漁網的兩頭拉在一起形成封閉,并逐漸收窄包圍圈的范圍。經過此前的救助經歷,漁民和執法人員的配合也更加默契,內圍漁船之間相互協作收緊漁網,外圍執法船只來回移動,通過拍擊水面和馬達發動聲控制白海豚的活動范圍。

12點15分左右,漁網范圍已經縮小到較小,就在水上救助人員等待最佳時機時,白海豚突然沖網而出。

“救助行動中,放網、收網的過程都比較順利,就在我們的救助人員準備下水控制住白海豚的時候,它突然沖網而出。”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默說道,當天上午,救助組發現白海豚因為皮膚感染而起的膿包面積還在擴大,健康狀況持續下降,這讓后續的救助工作不容樂觀。下一步,救助組將繼續調整的方案,盡最大努力實施救助。

此外,記者了解到,白海豚被成功救助后,將送往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該中心是廣西區內海洋動物救護能力較強的機構,其具有豐富的救助海洋動物的經驗。

白海豚有疑似捕食行為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蒙敏瑩)3月17日,經巡查顯示,進入西江梧州段的中華白海豚依舊在長洲水利樞紐內江西江三橋附近活動。專家現場監測發現,白海豚身體皮膚感染現象依然明顯,且在江中有疑似捕食行為。為了減少對中華白海豚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傷害,專家組決定當天暫時不開展圍捕行動,在對白海豚進行監測和健康狀況評估的同時,計劃繼續優化網具,另一方面也根據白海豚實際情況繼續進行救助評估。

在3月16日的行動中,盡管救助人員已經全力開展救助行動,但在最后一刻白海豚還是突然沖破漁網,躍出了包圍圈。

白海豚皮膚感染擴大活力下降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蒙敏瑩)連日來,進入到西江梧州段的中華白海豚進行救助一事,得到了廣大市民群眾的關注。為爭取盡快成功救助中華白海豚,3月18日,救助組在總結此前中華白海豚救助經驗,不斷優化救助方案的同時,也組織、增加漁民加快進行新網具編制工作。

由于此前幾次救助工作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對此,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已經從廣東佛山緊急調來一批新的網具,這批網具較此前使用的網具更結實,目前漁民在趕制網具。

3月18日,記者在梧州漁政躉船上看到,剛從佛山運抵梧州的漁網鋪滿地板,10名漁民席地而坐加緊編織,“我們要織出一張長約150米、深約6米的漁網。”參加此次救助行動的漁民黃亞煥說,為了加快完成網具編制工作,16日開始,參與漁網編制工作的漁民已增加至11位。

此時,中華白海豚仍然在西江三橋內江附近水域活動,兩名專家利用監測設備對中華白海豚的活動、呼吸頻率進行監測。據專家介紹,當天,從監測的情況來看,白海豚的皮膚表面感染有擴大的跡象,且其在水面的行為沒有前一天活躍。

此前,有網友提出,為什么不能對白海豚使用鎮靜劑后,再對其進行捕撈。對此,廣西科學院研究員黃祥麟解釋稱,因其在水面上活動時間較短暫,且大多數時候其活動區域距離工作人員所在船只較遠,這使得在技術上難以實現。其次,使用鎮靜劑后,需要一定的鎮靜時間,在這段時間里,白海豚的活動軌跡難以預測,西江水域復雜,若不能及時將其從水中救起,極有可能直接導致白海豚失救而死。

廣西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吳海萍表示,一旦圍捕成功,救助組立即對白海豚進行緊急治療,并通過特殊的運輸車將其送到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進行進一步的救治。該中心是目前國內兩個養護中華白海豚的機構之一,還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具有成功救助中華白海豚經驗的機構。另外,根據該頭中華白海豚目前的身體狀況,難以實現自行恢復,暫不適宜立即放回原棲息地。

中華白海豚已證實死亡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蒙敏瑩)3月21日,記者從西江梧州水域中華白海豚救助工作組了解到,經過連續兩天多持續搜尋,3月21日6時49分,該救助工作組在梧州市長洲島內江距離西江三橋300米左右水域發現這頭誤入西江梧州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尸體。目前,在專家組的指導下,已開展善后處理工作。

3月12日,發現中華白海豚誤入西江梧州水域后,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等有關部門和我市高度重視,立即組織農業、漁政、海事、交通運輸等部門,采取重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措施,并請求上級部門給予救護技術支持。在廣西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吳海萍,廣西科學院研究員黃祥麟、副研究員陳默,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志陶,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潛水員、馴養員孔繁銘等專家現場指導,以及國內知名專家的在線幫助下,先后開展4次圍捕救助,均未成功。

救助組專家表示,這是一次難度極高的救助行動。連日來,工作組盡全力救助迷途中華白海豚,但因為水域環境復雜,在內河救助中華白海豚的經驗少之又少,救助工作難度非常大。黃祥麟介紹,中華白海豚屬于水生哺乳動物,不能用捕撈魚類方式簡單圍捕,救助過程中,必須確保它能夠順暢呼吸。而且,中華白海豚是一個體型很大的動物,這頭白海豚體長約2.5米,體重約200多公斤,加之這次它進入到距離入海口300多公里的內河,極為罕見,這些都增加了救助難度。

專家介紹,救助中華白海豚所需的網具較大、較深,非常考究,專門用于海洋捕撈的網具其實并不適合救助中華白海豚。“這是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救助行動,我們一刻也不能多等,救助網具必須靠我們的漁民現場改裝制作。”黃祥麟說道。此次中華白海豚救助行動是在國家農業農村部、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有序開展的一次救助行動。每一次救助過程都有完整的行動方案,特別是在救助工作初期,工作組迅速聯系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對救助方案進行研討。在方案實施過程中,工作組及時與專家溝通協調,不斷優化調整,確保每一次救助行動更加科學、謹慎。救助過程中,我市有關單位全力支持配合、做好服務保障,為救助這頭中華白海豚付出了艱辛努力。

但由于中華白海豚進入淡水水域時間過長,背部體表的皮膚感染現象明顯,出現膿包且面積不斷擴大,專家組判斷其健康狀況呈持續下降趨勢。3月19日7時許,西江梧州水域中華白海豚救助工作組在該海豚活動主要水域巡查時未發現其蹤跡,救助工作組隨即擴大巡查范圍,向漁民咨詢有關情況,迅速增派4艘巡查船沿江上下游進行全面搜尋,并商請上下游漁業漁政部門共同開展搜尋工作。

“3月21日6時左右,我們與執法人員沿西江內江的兩岸開展巡查,6時49分在西江三橋附近發現了這頭中華白海豚。”黃祥麟研究員表示,隨即,巡查人員立即對其進行捕撈,將其運回漁政躉船并開展善后處理工作。

3月21日上午9時許,記者趕到梧州漁政躉船時看到,救助工作組正在對中華白海豚尸體進行善后處理。據介紹,在發現中華白海豚尸體后,救助工作組8時45分已將尸體運回到梧州漁政躉船。接報后,市委書記全桂壽、市長鐘暢姿第一時間作出指示,要求全力做好善后處理工作,如實客觀、精準科學、積極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從進入內河到整個救助行動過程中,救援工作組連續跟蹤,留下較完整記錄,這對于我們在開展鯨豚類研究以及鯨豚類救助工作經驗積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黃祥麟說,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此類事件的基礎上總結出更完善的救助預案,為今后發生類似事情開展救助行動提供參考依據,從而大幅縮短救助時間。

據了解,目前,中華白海豚具體死因仍需進行病理解剖才能做進一步判斷。黃祥麟表示,為了對這頭中華白海豚的病理情況有更精確判斷,專家組將盡快在梧州對其進行解剖,之后將制作成標本以作科普使用。

盡最大努力讓大海精靈回家

梧州日報記者  蒙敏瑩

3月13日下午,西江梧州段濱江學府小區對出江面,幾名漁民在專家組和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駕駛著6艘漁船,與漁政船只一起,在河道上有序排開并逐漸形成半圓,緩慢地靠近一頭中華白海豚,并通過敲擊插入水中的鐵管,制造出一道“聲音屏障”,引導中華白海豚朝著岸邊活動。

3月12日,西江梧州段發現中華白海豚后,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白海豚的救助工作,多部門聯動,立即出臺通告,禁止所有捕撈作業,暫停航道疏浚、水下爆破等施工……一場全城合力救助中華白海豚的行動正在展開。

3月13日,一頭中華白海豚出現在西江水域 。 記者 楊揚 攝

大海精靈游入西江

“3月13日經有關專家的確認,12日在西江梧州段發現的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梧州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隊長陳勇佳表示,目前,市農業農村局已經向社會發布公告,要求各界協助有關部門對中華白海豚進行保護,漁政執法巡查也對中華白海豚進行24小時的跟蹤、監測。眼下,在國家農業農村部、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各有關人員正在開展救助行動。

中華白海豚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也是全球范圍內最瀕危的一類海洋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有時也會進入江河,但像這次這樣進入到距離海洋300多公里之遠的西江,極為罕見。

“救,必須救!”3月13日上午,西江梧州段中華白海豚救助工作現場會在梧州市的漁政躉船上緊急召開,由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北部灣大學、南寧動物園等教授、專家、執法人員組成的專家組,會同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一起研究對這頭中華白海豚的救助工作。

“今天早上9時許,我們跟隨漁政船只巡航約半個小時后,發現了這頭中華白海豚的蹤跡,但目前只發現一頭中華白海豚在該區域內活動。”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吳海萍表示,這頭中華白海豚應該屬于中老年個體,經過長時間的遷移,它的體力正在一點點地消耗,如果不及時救助,其后續情況或不容樂觀。因此,對這只大海的精靈進行救助刻不容緩。

救助行動仍在繼續

當前,這頭中華白海豚所在的水域江面寬度為300多米,水深5米多。江面開闊、水下地形復雜、白海豚活動位置變化不斷,種種因素讓這場救助行動變得困難重重。

3月13日11時許,專家組現場通過語音連線的方式,咨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汕頭大學、廈門漁業中心、廣東水產研究所、廣西科學院等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尋求更科學有效的救助方案。

由于中華白海豚在水下主要依賴回聲定位系統來分辨方向、與同伴之間交流、捕食及避險。因此,專家組決定采用“聲學驅趕”的方法,將這頭中華白海豚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再由救護人員站在安全區域,將其放入特定的擔架布里固定好身體,再抬上岸。救援成功后,相關部門將通過專車把它送往南寧動物園作進一步救助。

13日16時30分許,救助工作正在展開。為了確保救助工作順利開展,市農業農村局聯系了對河道情況更為熟悉的漁民參與到中華白海豚救助行動中。救助過程中,雖然救助人員不斷調整隊形,但中華白海豚一次次地游出了船隊的包圍范圍。隨著夜幕降臨,為了降低對中華白海豚的刺激,專家組決定先暫停行動,待重新調整救助方案后再對白海豚進行救助。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圓滿地完成這次救助任務,讓它回到安全的地方。”黃亞煥是參與此次救助行動的漁民之一。據其回憶,1997年,西江梧州段曾出現過中華鱘的身影,此次中華白海豚進入西江水域,一方面體現了珠江禁漁制度實施的成效,也從側面反映出梧州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視,水環境良好。

一座處處都是綠色植物的城市,自然會讓小生命眷戀。近年來,西江河畔的生態梧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處處可見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畫面。同時,梧州市加大水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投入資金對水源地環境進行整治,收到良好效果,是華南地區重要的內陸濕地及候鳥停歇地和越冬地之一,梧州玫瑰湖公園、蒼海國家濕地公園等已成為白鷺喜愛的棲息地。

貴梧3000噸級航道二期工程暫停爆破施工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 (記者 姚藍婷 通訊員 蒙甲群 梁艷薇)3月12日,一頭中華白海豚出現在西江梧州段水域。記者從貴梧3000噸級航道工程建設指揮部獲悉,該指揮部接報相關消息后,已指令貴梧3000噸級航道二期工程航道整治各施工標段立即暫停爆破施工。

據悉,長洲壩下至界首灘河段為貴梧3000噸級航道二期工程施工范圍所在航段,目前部分灘點正開展爆破、清碴施工。貴梧3000噸級航道工程建設指揮部接報該消息后,出于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守護,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指令貴梧3000噸級航道二期工程航道整治各施工標段立即暫停爆破施工,執行緊急避讓措施。此外,施工單位也要求船上施工人員留意觀察建設工區及附近作業水域,一旦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蹤跡,第一時間上報。

漁民加緊編織救助漁網

梧州零距離-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張超浩)3月15日,救助西江梧州段水域中華白海豚工作進入第三天。工作人員巡查發現,該白海豚主要在長洲水利樞紐內江、西江三橋附近水域至西江梧州段濱江學府小區對出江面活動。

當天,救助專家組調整了救助方案。一方面,組織救助人員乘船來到白海豚活動水域進行跟蹤和觀察;另一方面,組織漁民加快編織用于開展救助工作的漁網。

救助專家組成員、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默介紹,專家組15日持續對白海豚進行了一天的跟蹤和觀察,發現它的游動活力較好、呼吸頻率也正常,沒有表現出特別疲憊的狀態。此外,其聲吶系統性能狀況良好,懂得避讓障礙物。但是,也有一些不樂觀的情況,白海豚的背部多了一些棕黃色斑塊,斑塊情況比14日嚴重,很可能是因其進入淡水區域多天,皮膚受到感染。

陳默還介紹,通過個體識別方法,結合之前的照片,對比觀察這頭白海豚背鰭、背部等部位,基本確認其和從珠江口進入佛山、肇慶流域的白海豚是同一頭。監測顯示,這頭白海豚,2月21日在珠江口水域活動,3月7日在佛山市附近水域活動,3月9日在肇慶市水域活動,3月12日在梧州市水域活動。

據了解,白海豚在梧州成功救助后,計劃安排專車把它送往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作進一步救助。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是廣西海洋動物救護能力較強的機構,具有成功救助海洋動物的豐富經驗。

白海豚沖網而出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蒙敏瑩)3月16日,救助西江梧州段水域中華白海豚工作已經進入第四天。經過救助專家組調整救助方案,3月16日,救助人員利用漁民緊急編制的特制漁網,繼續對中華白海豚進行救助。但當漁網包圍圈逐漸縮小時,白海豚沖網而出。

當天上午,救助人員巡查發現,中華白海豚主要在長洲水利樞紐內江西江三橋附近水域至市人民醫院對出江面活動。上午10時30分許,確定好白海豚的活動水域后,在救助專家組的指導下,漁船、執法快艇等11艘船只達到目標水域后有序排開,負責放漁網的兩艘漁船也相互配合,通過人力劃船緩緩移動,在不驚擾到白海豚的情況下,將漁網沿著包圍圈打開。

“這次救助行動得到了梧州漁民的大力支持,不僅積極參與救助,還在短時間內編制了一張長達約300米、深10米的漁網。”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陳勇佳表示。同時,長洲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公安等相關部門也積極配合,確保救助行動安全、順利開展。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努力,多艘船只以白海豚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半包圍圈,接下來就要將漁網的兩頭拉在一起形成封閉,并逐漸收窄包圍圈的范圍。經過此前的救助經歷,漁民和執法人員的配合也更加默契,內圍漁船之間相互協作收緊漁網,外圍執法船只來回移動,通過拍擊水面和馬達發動聲控制白海豚的活動范圍。

12點15分左右,漁網范圍已經縮小到較小,就在水上救助人員等待最佳時機時,白海豚突然沖網而出。

“救助行動中,放網、收網的過程都比較順利,就在我們的救助人員準備下水控制住白海豚的時候,它突然沖網而出。”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默說道,當天上午,救助組發現白海豚因為皮膚感染而起的膿包面積還在擴大,健康狀況持續下降,這讓后續的救助工作不容樂觀。下一步,救助組將繼續調整的方案,盡最大努力實施救助。

此外,記者了解到,白海豚被成功救助后,將送往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該中心是廣西區內海洋動物救護能力較強的機構,其具有豐富的救助海洋動物的經驗。

白海豚有疑似捕食行為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蒙敏瑩)3月17日,經巡查顯示,進入西江梧州段的中華白海豚依舊在長洲水利樞紐內江西江三橋附近活動。專家現場監測發現,白海豚身體皮膚感染現象依然明顯,且在江中有疑似捕食行為。為了減少對中華白海豚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傷害,專家組決定當天暫時不開展圍捕行動,在對白海豚進行監測和健康狀況評估的同時,計劃繼續優化網具,另一方面也根據白海豚實際情況繼續進行救助評估。

在3月16日的行動中,盡管救助人員已經全力開展救助行動,但在最后一刻白海豚還是突然沖破漁網,躍出了包圍圈。

白海豚皮膚感染擴大活力下降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蒙敏瑩)連日來,進入到西江梧州段的中華白海豚進行救助一事,得到了廣大市民群眾的關注。為爭取盡快成功救助中華白海豚,3月18日,救助組在總結此前中華白海豚救助經驗,不斷優化救助方案的同時,也組織、增加漁民加快進行新網具編制工作。

由于此前幾次救助工作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對此,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已經從廣東佛山緊急調來一批新的網具,這批網具較此前使用的網具更結實,目前漁民在趕制網具。

3月18日,記者在梧州漁政躉船上看到,剛從佛山運抵梧州的漁網鋪滿地板,10名漁民席地而坐加緊編織,“我們要織出一張長約150米、深約6米的漁網。”參加此次救助行動的漁民黃亞煥說,為了加快完成網具編制工作,16日開始,參與漁網編制工作的漁民已增加至11位。

此時,中華白海豚仍然在西江三橋內江附近水域活動,兩名專家利用監測設備對中華白海豚的活動、呼吸頻率進行監測。據專家介紹,當天,從監測的情況來看,白海豚的皮膚表面感染有擴大的跡象,且其在水面的行為沒有前一天活躍。

此前,有網友提出,為什么不能對白海豚使用鎮靜劑后,再對其進行捕撈。對此,廣西科學院研究員黃祥麟解釋稱,因其在水面上活動時間較短暫,且大多數時候其活動區域距離工作人員所在船只較遠,這使得在技術上難以實現。其次,使用鎮靜劑后,需要一定的鎮靜時間,在這段時間里,白海豚的活動軌跡難以預測,西江水域復雜,若不能及時將其從水中救起,極有可能直接導致白海豚失救而死。

廣西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吳海萍表示,一旦圍捕成功,救助組立即對白海豚進行緊急治療,并通過特殊的運輸車將其送到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進行進一步的救治。該中心是目前國內兩個養護中華白海豚的機構之一,還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具有成功救助中華白海豚經驗的機構。另外,根據該頭中華白海豚目前的身體狀況,難以實現自行恢復,暫不適宜立即放回原棲息地。

中華白海豚已證實死亡

梧州零距離網-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蒙敏瑩)3月21日,記者從西江梧州水域中華白海豚救助工作組了解到,經過連續兩天多持續搜尋,3月21日6時49分,該救助工作組在梧州市長洲島內江距離西江三橋300米左右水域發現這頭誤入西江梧州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尸體。目前,在專家組的指導下,已開展善后處理工作。

3月12日,發現中華白海豚誤入西江梧州水域后,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等有關部門和我市高度重視,立即組織農業、漁政、海事、交通運輸等部門,采取重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措施,并請求上級部門給予救護技術支持。在廣西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吳海萍,廣西科學院研究員黃祥麟、副研究員陳默,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志陶,南寧海洋動物救護中心潛水員、馴養員孔繁銘等專家現場指導,以及國內知名專家的在線幫助下,先后開展4次圍捕救助,均未成功。

救助組專家表示,這是一次難度極高的救助行動。連日來,工作組盡全力救助迷途中華白海豚,但因為水域環境復雜,在內河救助中華白海豚的經驗少之又少,救助工作難度非常大。黃祥麟介紹,中華白海豚屬于水生哺乳動物,不能用捕撈魚類方式簡單圍捕,救助過程中,必須確保它能夠順暢呼吸。而且,中華白海豚是一個體型很大的動物,這頭白海豚體長約2.5米,體重約200多公斤,加之這次它進入到距離入海口300多公里的內河,極為罕見,這些都增加了救助難度。

專家介紹,救助中華白海豚所需的網具較大、較深,非常考究,專門用于海洋捕撈的網具其實并不適合救助中華白海豚。“這是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救助行動,我們一刻也不能多等,救助網具必須靠我們的漁民現場改裝制作。”黃祥麟說道。此次中華白海豚救助行動是在國家農業農村部、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有序開展的一次救助行動。每一次救助過程都有完整的行動方案,特別是在救助工作初期,工作組迅速聯系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對救助方案進行研討。在方案實施過程中,工作組及時與專家溝通協調,不斷優化調整,確保每一次救助行動更加科學、謹慎。救助過程中,我市有關單位全力支持配合、做好服務保障,為救助這頭中華白海豚付出了艱辛努力。

但由于中華白海豚進入淡水水域時間過長,背部體表的皮膚感染現象明顯,出現膿包且面積不斷擴大,專家組判斷其健康狀況呈持續下降趨勢。3月19日7時許,西江梧州水域中華白海豚救助工作組在該海豚活動主要水域巡查時未發現其蹤跡,救助工作組隨即擴大巡查范圍,向漁民咨詢有關情況,迅速增派4艘巡查船沿江上下游進行全面搜尋,并商請上下游漁業漁政部門共同開展搜尋工作。

“3月21日6時左右,我們與執法人員沿西江內江的兩岸開展巡查,6時49分在西江三橋附近發現了這頭中華白海豚。”黃祥麟研究員表示,隨即,巡查人員立即對其進行捕撈,將其運回漁政躉船并開展善后處理工作。

3月21日上午9時許,記者趕到梧州漁政躉船時看到,救助工作組正在對中華白海豚尸體進行善后處理。據介紹,在發現中華白海豚尸體后,救助工作組8時45分已將尸體運回到梧州漁政躉船。接報后,市委書記全桂壽、市長鐘暢姿第一時間作出指示,要求全力做好善后處理工作,如實客觀、精準科學、積極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從進入內河到整個救助行動過程中,救援工作組連續跟蹤,留下較完整記錄,這對于我們在開展鯨豚類研究以及鯨豚類救助工作經驗積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黃祥麟說,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此類事件的基礎上總結出更完善的救助預案,為今后發生類似事情開展救助行動提供參考依據,從而大幅縮短救助時間。

據了解,目前,中華白海豚具體死因仍需進行病理解剖才能做進一步判斷。黃祥麟表示,為了對這頭中華白海豚的病理情況有更精確判斷,專家組將盡快在梧州對其進行解剖,之后將制作成標本以作科普使用。

西江梧州段水域出現疑似中華白海豚
3月12日
專家確認,該中華白海豚為中老年階段,需要救助
3月13日
持續救助,專家組調整救助方案
3月15日
關鍵時刻,中華白海豚沖破網具逃脫
3月16日
皮膚感染,中華白海豚有疑似捕食行為
3月17日
擇機救助,緊急調集材料擴織網具
3月18日
緊急搜索,中華白海豚"失聯"
3月19日
無比痛心!誤闖西江的中華白海豚離我們而去
3月21日
<
>

版權所有:梧州日報社 | 桂ICP備08001990號 桂公網安備:45040502000002號

梧州零距離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梧州零距離網"的所有作品,任何媒體轉載須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梧州零距離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