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市內主要街道基本難覓公廁蹤跡。記者調查發現,只有到公園、廣場等地方才會發現一到兩個公廁,且狀況各有不同,如潘塘公園唯一的公廁比較隱蔽;鴛江麗港在防洪堤沿線有數個公廁,但環境較差;市政廣場公廁停止使用。
在設施方面,以一中小游園、新興菜市附近的廁所為代表,屬于傳統的水沖式公廁,內里設施比較簡陋,衛生狀況視清掃頻率而定;西堤路河堤公園、文化路文化小游園的泡沫式節水生態環保公廁,則是梧州近年來“豪華”公廁的代表,內里環境優美,清潔設施一應俱全,門口的電子顯示板還能讓你對廁內坑位使用情況一目了然。
市內主要景點大多有廁所,但使用情況都談不上方便。如騎樓城內的公廁屈指可數,其中四坊井的公廁情況不妙——“WC”的標志相當模糊,男女標識分不清楚,且廁內沖水系統不給力,洗手用的水龍頭還會罷工,讓騎樓城很“掉份兒”,游客“傷不起”。騎樓城和龍母廟交接處的豪華公廁經常大門緊鎖,基本不見對外開放。
近期投入使用的白云山泡沫公廁號稱全市最先進的公廁,投資約20萬元,采用微電腦對公廁內的燈光、泡沫、排水、音樂等進行控制,具有節水、無臭、無污染的特點。奈何有市民反映,這泡沫公廁的清潔力度比較“泡沫”,味道“香飄十里”。
走訪結果顯示,梧州本地旅游景點如廁問題并不太嚴重,一方面公廁分布合理,第二標志相對明顯,游客可放心不怕三急。
鑒于公廁不給力,大部分時間我們只能“蹭”別家的廁所了,接下來為大家淺析幾類免費廁所的集聚地,讓大家出門在外,盡情喝水之余,心里有底。 |
|
|
|
在商場購物時如需方便,可隨時在商場廁所解決,但奈何有些商場的公廁設置令人費解,你必須費心記住恒業2樓的男廁不對外開放、3樓只有女廁、4樓男女廁所才是免費,夢之島三樓以上才有廁所等等。加之,不少商場都沒有廁所路徑指導,急起來滿場跑不知所措,還得敢于開口問“廁在何方”。
由于商場人人皆可進,廁所共享,因此衛生狀況讓人難以恭維,不小心看到某些“場景”都能影響心情以及胃口。商場廁所營業高峰期大多女廁擁擠。根據報道,廣州已經將女廁男廁比例調整為1.5:1提上議程,希望梧州也能盡快打破廁所數量上的“男女平等”。
這里特別提一下珠山地下商場附近的雙層公廁,一樓是殘疾人專用廁,二樓是普通的廁所,內里環境干凈,平時比較寂寥。
近年來,也有一些商場的廁所開始收費,譬如國泰商場一到四層的廁所都標注“如廁3角”。 |
|
|
|
餐飲店的廁所有專人打掃,一般比較干凈,如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KFC、麥當勞、麥勁堡等開放型連鎖快餐廳。在那里你不僅可以用上干凈整潔的廁所,還可免費使用洗手液、紙巾等,并可享受“烘干”服務,但夢之島樓下的快餐店內無廁所,敬請留意。
鑒于好東西人人都想占用,因此,這些地方廁所的隊伍也是最長的。一不小心,排隊時間比你上街再找一個廁所的時間要長得多。 |
|
|
|
同理,飯館、茶樓、酒店的廁所也比較干凈,且位置更加多,是“方便”之首選。梧州茶樓、飯館隨處可見,掌握“攻廁”要領可暢通無阻。臉皮薄的朋友會比較難為情,其實只要你進門的時候目不斜視,“氣勢洶洶”直奔主題,也沒有人會留意到你是來蹭廁所。如果有人問起,你就說“有位”、“找人”;如果你不知道這店里的廁所在哪里,“理直氣壯”地問,就像是這里的顧客一樣,一切做得順理成章,沒有人會為難你的。 |
|
|
|
網吧的廁所比飯店差一些,但比商場好一些,視乎它的裝修情況而定。實在不好意思到飯店蹭廁所的朋友,可以到網吧解決。梧州的網吧同樣遍及大街小巷,位置寬敞充裕,基本不存在排隊情況。網吧全天候對外開放,填補了以上私廁開放時間有限的缺陷。 |
|
|
|
有些朋友,特別是女同胞,可能對網吧有抵觸情緒,也害怕那里品流復雜,那么還有一個后備之選——市內機關單位辦公樓的廁所。那里的廁所必然是干凈的、安全的、不需要排長隊。
但要注意的是,有服務窗口的機關單位是對外開放的,出入比較方便;也有一些單位的門衛非常盡責,來者必問,這時候就看你自己的“思路”了,是杜撰找人辦事,還是老實交待“人有三急”。 |
|
|
孕育著祖國花朵的市內大小學校,廁所當然不會太差,只要不是下課時間的學生高峰期,也不需要排隊。不過現在的中小學校大都“守衛森嚴”,不準閑雜人等進入,如需用廁,還得找個好借口。職業學院和梧州學院則基本對外開放。
在梧州學院校門口還有一個“投幣式”的泡沫公廁,雖然號稱“投幣一元”便可使用,但是如廁的人們會發現,投幣口是找不到的,其實不用投幣也可以用。這個“標價”讓許多不知情者望而卻步。如果你不介意它的位置是在人來人往的路口,“出門”會備受矚目,這個廁所還是相當不錯的,不僅每個單間都有自己的洗手臺,燈光是聲控的,在里面還能聽電臺廣播,廁所的門上除了相應顯示“有人”、“無人”,還有英文版的“Free”和“Busy”,非常國際化。 |
|
|
 |
|
 |
|
版權聲明:梧州零距離原創策劃,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
出品:梧州零距離
本期記者:黃祎婧、李林青
本期編輯:劉遠菁、周文懿
美編技術:王玉霞、莫建有
時間:2011年8月30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