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沒有了容身之所,小盧說自己不會選擇回家。
“我身上一分錢也沒有了,只能回家。”坐在市救助站的值班室內,小盧對記者說,他8月份才從家里出來到梧州打工,沒想過那么快要回去,平時中秋節他是不會回家的。
時年25歲的小盧是廣西昭平縣人, 5年前開始了離家打工的日子,去過梧州、佛山、東莞等多個地方。今年8月20日,他再次來到梧州,應聘一家工廠的普通技工,在一次休息時間,他和同宿舍不同廠的舍友起了沖突。“我不過在宿舍閑逛,他們卻說我有心偷竊。”說起此事,小盧的語氣中充滿了委屈,他說自己到廠上班還不夠半個月,舍友卻把一個月前的失竊算到他頭上。小盧說,舍友們沒有報警,卻當眾搜查了小盧的物品,盡管沒搜出什么,但已經讓小盧覺得“什么臉面都沒有了”。更讓小盧氣憤的是,隨后廠領導表示他已被解雇了,工資會在次月15日匯入他的銀行卡,讓他第二天離廠。
9月1日中午,小盧帶著一袋包袱來到了市救助站,這是小盧第二次到救助機構尋求幫助。幾年前,小盧在廣東找不到工作,身上盤纏又花光了,經指引到當地的救助站進行求助,救助站幫他買了回昭平的車票。類似的遭遇,在數年后又重演,除了回家,小盧找不到更好的退路。
“我不想回去,但我沒有辦法了。”小盧對記者說,當初家里為了蓋房子背了一筆債,今年家里有老人生病,又花了一大筆錢,“還欠著別人許多錢呢……”家里依靠小盧及其兄長打工來支撐生活。說到這里,小盧哽咽起來,不再發一言。
9月1日下午3時多,小盧來到梧州汽車站,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給他買了下午4時的汽車票,3個多小時的車程后,小盧就可以到家了,他卻似乎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相比于阿好和小童,小盧是幸運的,他還有家。盡管回家的路途也許并不一帆風順,但家的溫暖足以治愈他在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傷害。
救助站是專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臨時性救助服務的政府組織機構。按照相關規定,救助站主要為救助對象提供食宿、衣物、清洗等服務(不能給予受助人員金錢),并為其購買車票,或聯系受助人員的親屬,幫助其盡快回家。對于年老、年幼、殘疾、受傷等不適宜馬上返鄉的,救助站會送到相關醫院進行治療,并適當延長救助期限。每個受助人員接受了救助,都會被當地的救助站記錄在案,同一人在同一省份一個月內接受救助不可超過兩次。
像小盧這樣由于失業而求助的,市救助站每個月大約會碰到二十幾個,加上本地民警送來的、外省流浪至此的、外省市救助站協調到此中轉的,當然其中不乏“跑站”的(蹭吃、蹭住、討錢),等等,每月平均救助兩三百人。
中秋臨近,救助站還是像往常一樣平靜。這個小團圓節,對于它的大多數救助對象——流浪漢和被遺棄兒童來說,與平常任何一天都沒有區別,因為沒有家的人無所謂“團圓”。 |